表面上簡單的“功能”,卻并不那么簡單。
? ? ?在過去的三年的學習中,通過重新梳理人類的知識獲得過程。以及人類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所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可以更加清晰地發現,大腦中所存儲的“知識”,要遠超于我們能夠體會到、使用到的“知識”。
? ? ?如果,理解一點計算機原理的話,就可以方便地使用計算機案例來類比:一臺計算機,在僅僅實現“打字”這個“簡單的功能”的時候,卻在后臺,運行著各種遠超于“打字”這個邏輯的“復雜的功能”。
? ? ?在本文集的第一篇文章《人類認知的第一個模塊:相信》一文中,就曾經提及:在感覺器官每一秒鐘所能采集到的大量信息中,如何通過多個層級的“信號”選拔,最終讓“有用”的信號傳入中樞神經。
? ? ?這種“信號”選拔的邏輯,即便是人類最復雜的“人工大腦系統”,都難以模擬。
不能片面地僅僅將書面學科認為是知識
? ? ?在傳統的封建思維中,往往片面地將“學校傳遞的內容”認為是知識,認為“學歷”或“學分”與“能力”會有非常重要的聯系。
? ? ?然而在實際的生活與工作中,會發現有大量的能力,僅僅與“最近”遇到的問題,以及最近反復解決問題所涉及的“知識”有關。與大量的上學時候考試的內容無關。——可能為了維護“教育界”一百來年的臉面,目前沒有人愿意計算試卷知識與工作的關聯比率。實際上,不必需要太多的大數據,就能計算出一個大概的關系比率來。
? ? ?并且,作為人類對世界的探索,有一些最基本的原則也是存在的。那就是世界上的“規律與知識”并不因為人類是否已經發現并總結出來而改變。并且每一個自然界的“規律與知識”也并不因為人類的好惡以及價值觀而分出“輕重”。
如果將顯性的知識,視作為人類的經驗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 ? ?如果冷靜下來分析,我們會發現,書本上傳遞的知識,都是人類在面對各種問題進行分析和解答的思路與方法。并且這種思路與方法,與人類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中所經常面對的問題類型相關。
? ? ?譬如說,語文中傳遞的語法以及詞義,是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在使用詞語、音調的過程中,共同使用的用詞語和音調傳遞信息的方法。在《語言學》當中所提到的“皮欽語與克里奧爾語”現象,就是沒有共同語言的人們,從沒有共同語言,到為了有效傳遞信息,而創造語言的過程?!以浐团笥褌冋f,這種創造語言的能力,才是人類在語言智慧上的根本能力,他完全有別于學習語言的能力,并且,他會讓人類社會不斷出現“新名詞”,譬如,今年的3月8日,出現的“女神節”。
? ? ?譬如說,數學的最初功能,在某些地區的人類,是為了統計“資產”,而某些地區是為了區分“級別”。在數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最初的原始功能還能普遍見到。譬如統計資產的“自然數”,區分“級別”的撲克牌。
? ? ?如果,我們再將這種功能進行“降低”處理,推廣到最基本的處理問題的功能,會遇到一些原本在醫學、生理學上所遇到的“能力”;這些“能力”往往通過被稱為“神經調節或神經反射”的方式存在。
? ? ?經常在電視劇中遇到的就是“膝跳反射”、“瞳孔對光反射”,膝跳反射反射基本上會伴隨著醫生被病人踢一腳而產生娛樂效果,瞳孔對光發生往往伴隨著一個人的生命處于危急情況下產生緊張效果。
? ? ?我們天天見到卻被忽視的還有:吞咽反射,眨眼反射,排便反射,以及嬰兒的吸吮反射。甚至,很多人有強烈的“恐高癥”也是來源于脊椎動物的“翻正反射”,凡是在高處,尤其是在“透明天梯”上產生眩暈,但是,處于爬行體位就能緩解的狀況,就是被“翻正反射”困擾了。
? ? ?這些反射,其實也是人類為了解決一些對應的問題,所具備的能力,例如,嬰兒的吸吮反射、吞咽反射,就是為了解決進食的問題,瞳孔對光反射也是為了解決眼睛對不同強度的光線的處理問題,所具備的能力。在當今的生理學范疇中,將這種“與生俱來”的反射,稱為“非條件反射”,即,無需訓練就具備的能力。
真的有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么?
? ? ?按照現在的科學觀測方法,統計了許多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并不需要后天的訓練和強化,就會具有的能力。
? ? ?但是,終究會問及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將時間向前推,是從哪一個時期的人類開始,具備這種“與生俱有”的能力的呢?如果對于生物來說,他們不必“努力訓練”就能“與生俱有”這些能力,為什么不是所有的生物就具有復雜的能力呢?
? ? ?如果,“與生俱有”的能力,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重要能力,那我們還有多少能力沒有被發現呢?這些“與生俱有”的非條件反射,是通過遺傳的機制進行的么?是由父代通過某種方式傳播和賦予子代的么?還是由其他方式讓子代獲得的呢?
? ? ?那么這種父子兩代的傳遞方式,還能傳遞其他信息么?
不要小看了遺傳過程,不僅僅遺傳了生理特征,很可能還遺傳心理特征
? ? ?如果,你仔細觀察孩子,在孩子兩歲之前,他們尚未具備任何“人際交流”能力之前,譬如:還沒掌握成人語言的“情感、抽象、價值觀”等詞語的含義之前,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征,并不是隨機的,而是與父代性格存在一定的關系的。
? ? ?在長期的累積之后,哪怕只有在人類史長河之中百分之一的時間過程,就會出現這種“條件反射能力”甚至“知識能力”的偏差。下面的這個用例雖然沒有學術界認可,但是卻是我個人很驚訝的一個現象:
? ? ?在農耕文化中,計數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而游牧文化中,趨勢判斷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不到一萬年的時間里,東方的農耕和畜牧文明中,計數思維的方式遠遠強于西方的游牧思維。當然這種特點經常會被“文化差異”、“社會背景”、“教育方式”等因素所掩蓋。認為是這些“人為因素”導致的兒童或成人知識背景的差異,以及行為能力差異。
? ? ?但是,在短時期或小范圍內,我們可以承認人為因素的有效性,如果在長時期大范圍來分析,一定是遵從“能量消耗最低”原則,由于發揮“與生俱來”能力的“能量消耗最低”,所以,當面向長期的宏觀觀察體會的時候,你就能夠體會到這種差異其實是非常明顯的。
? ? ?而,這個過程中,尤其是“非條件反射”的形成過程中,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機制,讓遺傳過程選擇這樣的一些能力進行傳遞呢?
? ? ?不會是單一的時間因素,因為嬰兒的吸吮能力,僅僅在吸吮母親的乳頭時有效,連吸吮奶瓶的能力都是條件反射,不同于天生的吸吮動作。
? ? ?難道是重要性因素?好像也不是,許多發射行為,好像也并不是關乎生死。難道是常用性原則?好像也不是,比如膝跳反射,好像日常也不經常用到呀。
? ? ?這真是一個有意思的過程。
? ? ?而且,這些“能力”是通過神經物理結構的方式“遺傳”的?還是通過“軟件”拷貝的方式遺傳的呢?有些男性特有的反射,是如何從母親的神經上拷貝的呢?哎呀,迷太多了。
? ? ?好了,今天就扯到這里,為什么要扯這些呢?因為,在許多“科幻”或“科研”的題材中,不斷有人提出挑戰
意識的存儲、傳播或復制,是否真的俱有實現的一天。
? ? ?我們先不期望如何真正理解意識,或者通過工具解讀意識,我們就“搬運”意識,是否能夠實現呢?這個過程,應該就是模仿人類獲得非條件反射的過程,以及發現許多“微妙的、深藏的條件反射或智力遺傳”的過程。
? ? ?并且,在《認知科學與銷售 銷售學:原理與方法》中,曾經重點提出,在人際關系處理過程中,需要運用已知的“人腦的記憶、信息處理的一些已知規律”,例如:第一印象、持續印象、相關印象等記憶特點,還有平行行為、特殊時期的無觀點表達等方法。
? ? ?回到本文的開頭,其實,除了那些已經被發現的“非條件發射”行為,是明確的通過某種機制“遺傳”給了一個新生的人類,還有大量的“看不見的認知能力”不以行為的方式“遺傳”給了一個新生的人類。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天生就有對感覺器官所獲得的信號進行重要性判斷的完整邏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天生就具備大量的學習能力,尤其是最近兩年,從小女兒的身上可以看到,那種讓人無法琢磨的學習語言的能力和理解計數的能力,她居然能夠在我的不知不覺中在兩周歲左右,就能理解并判斷“多少”的對比,和爬樓梯的時候,念叨出“1、2、3、4、5、6、7、8、9”……
2017年3月26日
連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