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書里,無意看到這樣一句話:你有權利寫出這個世界上最垃圾的文字。
一句話而已,似乎不需要太多的在意。但我打開簡書,想把這句話作為文章的標題時,才發現沒有那么簡單。
我有權利,寫出,這個世界上,最垃圾的,文字。
在學習寫作時,老師絕對不會這樣教導學生。如果Ta真的這么說的話,我不敢確保最后收上去的作文是不是一張張的草紙。
老師只會說:你們要努力,你們要用心。
老師只會說:得作文者得語文。能不能高分就看作文了。
老師只會說:即使寫不出來,你多背幾篇也是好的。
老師只會說:盡自己的可能,寫出最好。
為什么我會了解那么清楚?一是老師每次作文課都是念叨不得不留下深刻的印象,二來我假定也是老師一枚,不鼓勵孩子無限接近最近發展區還直接把要求降到最低?我都不能原諒自己。
但這樣說之后,結果是?基礎比較好的學生自然而然開始動筆,基礎比較差的學生神游天外咬著筆頭發呆。以前我的語文還不錯,命題作文于我而言沒有任何難度。于是也順風順水了那么多年。直到畢業。
結束了學習生涯,再沒有人要求或者逼迫動筆。偶爾有時候想寫了,也是在日記本上寥寥幾筆——不外乎“心情不錯哦”,或者“沒有達成預期,太失敗了!”反正不給別人看,也就天馬行空隨我發揮。無意間翻到多年前的日記本,打開一看還是鉛筆寫的,歪歪扭扭,一看就知道是兒童的字跡。看內容:原諒我站著寫,今天發生的事情實在是太累了。我使勁回想了半天,也沒有找到這兩句話之間的邏輯。按照我現在的想法,寫這樣沒頭沒尾的文字應該直接拖出去——到底是記錄還是猜謎?猜謎好歹還有線索,這段話寫的完全沒有蛛絲馬跡。
寫給自己看的,何必在意那么多?隨意一點兒,沒有關系。
不過寫給別人看的,那總得悠著點吧。不說字詞優美,至少段落分明。
往往這樣想著,總是無法下筆。
我有切身的體會。
80后文字中比較特別的代表是韓寒了。我在初中的時候就聽說他了。他桀驁不羈,偏偏長著清秀的面容。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卻又有迷之吸引的壞小子。作為新概念比賽的一等獎得主,大肆渲染之下,開啟了多少人的文學夢。看過他的“杯中窺人”,覺得不過如此。那時的想法就是如此單純,充滿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膽量。一方面膜拜,一方面躍躍欲試。等到真有征稿機會了,反而退縮了。
不是因為不敢,也不是因為沒有時間。而是“我要寫出一鳴驚人的巨作來”,所以要好好構思,一定想好之后才動筆。構思構思構思,等我還沒有構思所以然來征文就已經結束了。
比賽趕不上,投稿總可以吧?這可沒有什么期限的。我瞄準了青春文學這塊,風花雪月不是很容易么?談談情說說愛,再輕松不過了。看了那么多的小說,小部分讓我拍案驚奇感到自己文學之路漫漫漫,大部分讓我自信心爆棚覺得自己不寫小說簡直就是浪費了人才!就在這左右搖擺中,初中過去了,高中過去了,大學過去了……一個開頭都沒有,或者有個開頭就沒了。
但希望依然沒有破滅。網絡文學不是很發達嗎?看唐家三少、看我吃西紅柿,不都是網絡中走出來的大神在現實中風生水起?想想傳說中的百萬版稅再想想傳說中的千萬收入,口水都要止不住往下流。由此,也可見,附加在文字上的東西從單純的“喜歡”到“可以賺錢”甚至可以“名利雙收”,這心路歷程的變化。
興趣沒有產生寫稿的動力,錢可以呀。
我振奮精神,注冊了起點。原以為是“有一個大神”的誕生,事實卻是“認清了自己”。
寫作是孤獨的。寫作是漫長的。
運動場上的百米賽跑有觀眾的吶喊加油,但一萬米的長跑只有在最后200米時才能看到勝利的曙光。在初始時期,寫作沒有人助威,這是個人的舞蹈;寫作也沒有人陪伴,這是個人的腳鐐。唯有熬過那段艱難的時光,才有機會嶄露頭角。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越來越清晰的看到自己。
我缺乏足夠的耐心。做事的三分鐘熱度讓我還沒有感受到春天的到來就已經放棄在冬天的冰冷里。我缺乏足夠的規劃。在寫小說的往往寫著寫著就無以為繼,堅持了21天,每天2000字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寫什么。
這很糟糕吧?就和我的人生一樣。脫離了軌道,似乎開始失控。
一度停筆。很長時間。
覺得“就這樣了”,覺得“那就算了吧”。
可依然會有不甘心啊。層層覆蓋下,好像有微小的火苗在跳躍在閃耀。總會在頻臨放棄時用微弱而堅定的聲音說“或者,可以再試試呢?”“也許,寫多了就好了呢?”
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要讓自己負重前行。
告訴自己:我,有權利,寫出,這個世界上,最垃圾的,文字。
開始動筆,就超越了“想”。至于后續的,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