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周末和老媽在電話里爭執了一番,鬧得很不愉快。
? ? ?因為什么起的爭執?現在想想依舊怒火中燒。
? ? ?周六晚上八點多,老媽打電話過來,問我在做什么,看電視嗎?我說在看書。當時我確實是在安安靜靜地看書,而且勁頭很足。周末的寶貴時光,可以完完整整拿來看自己想看的書,寫自己想寫的文章,這種樂趣是任何吃喝玩樂逛街都無法帶來的。學生時代的學習,早已成為過去。初高中時期,學習往往是為了考試升學。大學時期,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找工作時的優勢。而現在,我終于可以自主探索不同領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去學習,去成長。
? ? ?可是,老媽接下來的幾句話,把我整個晚上的心情都毀了。就像在平靜的小池塘里扔進去一顆大魚雷,劇烈的爆炸過后,水面久久不能恢復平靜。
? ? ?她用以前經常責備我時的強烈語氣:書呆子一個,都讀那么多年書了,還讀,有什么好讀的。該學的不早就學完了,還有什么需要再學的,書呆子,就知道讀書。
? ? ? 我一聽就炸毛了。該學的早就學完了,這是多么荒誕的無稽之談。試問古今中外,有幾人敢拍著胸脯說,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不用再學習。蘇格拉底曾說“智慧意味著自知無知”,學得越多,就越能體會到自己不知道的越多。尤其是現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新概念新科技新知識層出不窮,如果不堅持終身學習,很快就會和時代脫節,跟不上社會的步伐。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我愈發體會到每個細小的領域深挖下去,都會發現一片自己不曾了解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如果不堅持學習,就無法讓自己蛻變,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 ? 讀書多就是書呆子?這是神馬狗屁邏輯。如果按照這個理論,那哈佛大學里的著名教授們都是書呆子,得到App上的那些牛人都是書呆子,錢鐘書、季羨林、查理.芒格等等偉大的人物都是書呆子......針對我媽的說辭,我有種強烈的“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的憤怒和無奈。
? ?在我媽眼里,讀書就是讀教科書,就是一件苦差事,枯燥無味,煩悶無比。她不明白,書有很多種,閑書雜書經典書,文學哲學心理學等等。
? ? 說起我媽,她絕對是人生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 ?出生于60年代的農村,她在家里排行第七,五個哥哥,一個姐。原本家里的最小,應該吃苦最少。但事實恰恰相反。外婆懶散,家務活農活兒都不勤快。五個舅舅各自投機耍滑少干活,姨媽很早就嫁到外地,媽媽經常放學回來,還要洗全家的衣服,做一大家子的飯。不上學的時候,就去地里干活。這樣的環境,造就了媽媽勤勞肯干能吃苦,又性急要強的性格。聽媽媽說,有一次上學路上,她和一個同伴逃學去玩,因為覺得上學太辛苦了,別人家的孩子放學回來就可以直接吃飯寫作業,輕輕松松。后來,媽媽小學沒畢業就輟學了,正式開始忙活家里的里里外外。
? ? ?記得在我小時候,機械化尚未普及。那時的農活兒全靠人工,麥子成熟的季節,天還沒亮,爸媽就拿上鐮刀去地里割麥子。中午,匆匆回來吃頓飯。晚上,天很黑了才從地里回來。玉米成熟的季節,也是這樣披星戴月,早出晚歸。陶淵明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來表達田園生活的愜意,但是在我看來,這種早出晚歸的勞作卻充滿生活的艱辛。
? ? ?后來,村里興起了外出打工的浪潮。這些年,媽媽去了不少地方,干各種各樣的活兒,澄海的玩具廠,武漢的鍍鋅作坊,信陽采茶,新疆摘棉花。待在家里的日子,也基本沒閑著,忙完自家的農活兒,就出去做各種各樣的零工,夏季插秧,秋季掰玉米,冬季種香菇等等。無論這些東奔西走的日子有多苦多累,媽媽都很少抱怨。她堅強獨立,勤儉持家,從不怕吃苦。記得有一年干旱,很久都不下雨,玉米苗兒長不出來。村里很多人都放棄了,眼看著秋季就要絕收,媽媽硬是用扁擔,一擔一擔從池塘里挑水把就近的一畝地給灌溉了。那一幕讓我深刻體會到什么是“事在人為”。
? ?媽媽的一言一行,點點滴滴,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這影響中,有正面的,如能吃苦、堅強、積極上進、待人真誠,也有負面的,如自卑、不敢活在當下。
1.自卑
? ?小時候,媽媽總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確切地所,總拿我的短處和別家孩子的長處做比較。比如:
不會做飯。“你看隔壁家的XX,比你小幾歲,可以獨自做一大桌的菜,葷的素的,要啥有啥。”
不會干農活。“你看門前那一家的XX,年紀小小,去地里干活,就跟大人一樣,有板有眼。”
不會喂豬。那個時候,家里養了一頭母豬,爸媽去親戚家的時候,我就跑去找爺爺來我家幫著喂豬。
不會穿衣打扮。“你看屋后那一家的XX,爸媽出去打工了,人家姑娘把自己收拾的多洋氣。你看看你自己,土里土氣的。”
不會打架。小時候,和村里的其他孩子鬧矛盾,臉上被抓破了。被正在廚房做飯的媽媽看見了,罵我笨,為什么不抓破對方的臉。直到今天,我都記得被指責的那一幕。
不會說話。“你看你大伯家的XX,嘴巴多甜,見到親戚長輩就主動開口叫。你呢,嘴巴緊得跟個小啞巴似的。”
? ? 每次學期結束,拿回家里的獎狀都被媽媽當廢紙,用來燃火做飯了。
? ? 漸漸地,即使媽媽不拿我和別人比,我也會下意識地與比我優秀的人進行比較。
? ? 大學時期,總是很羨慕各種能干的同學們,在學生會主席競選中侃侃而談,在創業比賽中激情四射,在兼職實習中有聲有色,在文藝節目中能歌善舞......看看自己,怎么看都是一普通的路人甲,沒有任何吸引別人的地方。
? ? 參加工作以后,經常能聽到媽媽說,村里誰家的孩子每個月工資高,誰家的孩子嫁得好,誰家的孩子買房買車很氣派......
永遠在比較,永遠是別人家的孩子優秀,永遠趕不上別人。好特么累!
無休止的比較,讓我的內心深處充滿焦慮和自我否定。好特么苦!
? ? 我總是忍不住責備自己不如別人,責備自己笨、責備自己無能。每次想要用盡全力去追求什么的時候,內心總是會冒出一個強大的反對聲音“你不行”;每當生活工作中出現差錯的時候,即使很小的差錯也會忍不住全盤否定自己。無論何時何地,總會默默地把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做比較。
? ?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活在深深的糾結矛盾里,一方面非常渴望做真實自在的自己,另一方面又逼自己向著媽媽所期望的方向而努力。兩股力量在內心撕扯,碰撞,抗衡,感覺就像精神分裂一般痛苦。媽媽的那些指責,就像一堵看不見的墻,禁錮我前行。
2.不敢活在當下
初中時期,媽媽常說,好好學習,加把勁,考上高中就好了。
高中時期,媽媽常說,再辛苦三年,考上大學就好了。
大學時期,媽媽常說,畢業以后能獨立養活自己就好了。
畢業以后,媽媽常說,什么時候結婚生子就好了。
? ? ?一路被催趕被欺騙的成長過程,一點兒都不開心。總是把眼前的生活當作糟糕的,總是想著以后會更好。總是活在對未來的期盼中,總是忽視每一個當下。
? ? 20多歲的年紀,心里卻沉重得像40多歲。不敢肆意揮灑青春,不敢輕松度過每一天,因為擔心“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90年的我,有時候覺得自己心里住著一個60后。
? ? ? 將自身的種種矛盾,都歸咎于媽媽,有用嗎?武志紅在《心靈的7個寓言》里說,“怪罪父母,渴望改變父母,都是沒有認識到真正的問題在哪兒。要想得救,必須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
? ? 現在,當我認真回顧這些童年時期的責備,我忽然意識到它們大多是不合理的。當時的我只是一個孩子,一個普普通通的孩子,沒有過人的天賦,沒有三頭六臂,沒有七竅玲瓏心,她不是機器人不是超人,怎么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會。更何況,媽媽在責備我之前,很少教導過我應該怎么做。這一點意外發現,對現在的我來說,至關重要。沒有誰天生就什么都會,通過后天學習。凡是面臨自己陌生或者不擅長的事物時,我會提醒自己,先積極去嘗試、去學習,而不是以一句“我不會”就放棄生命的種種可能。
? ?人生匆匆數十年,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快樂和煩惱,應該學會珍惜各個階段的美好,讓每一段歲月都不被虛度。
? ? ? 寫下這些文字
,都是為了幫助我看清自己的內心,明白自己的自卑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進而甩掉這些心理包袱,超越自卑,突破自我,正如成甲那本書的名字《拆掉思維里的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