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芬蘭堡與所有防御工事一樣久不可守,但是它給芬蘭人的告誡卻永久地支撐著芬蘭的獨立精神:后人們,憑你自己的實力站在這里,不要依靠外國人的幫助。
即便是作為世界上最幸福的理想國,北歐地區也難以逃脫野蠻而暴戾的戰爭侵襲,由盛轉衰的丹麥和夾縫求生的芬蘭是最慘烈的兩位同仁。丹麥的版圖從曾經雄踞整個波羅的海萎縮到只能將首都建在邊境上,確實非常悲劇,但至少丹麥人還有著歷史可以自我慰藉。而芬蘭獨立的每一步都好似踏入了染血的荊棘。
3500年前的冰河末期,芬蘭人的祖先從烏拉爾山遷徙至此,歷經了幾千年的生息卻始終未形成國家的概念。松散的政權導致芬蘭只能依附在其他國家的鼻息之下,也只有不隨自己心愿參與到權力的戰爭游戲當中。歷經兵燹的芬蘭人終于明白想不再受人驅使,就必須要有一個自己的國家。他們趁著當時俄國的革命狂潮,讓芬蘭成為了獨立的共和國。
在這段艱辛而光輝的進程中,芬蘭堡一直是歷史的見證者。這座現存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要塞由18世紀的瑞典人所建,是瑞典人用來扼制從芬蘭灣而來的俄國人的海上要道。當時的俄國在彼得大帝的統率下,對瑞典的芬蘭虎視狼顧,芬蘭堡就是波羅的海上最堅實的釘子。而圍繞著芬蘭堡,瑞典、俄國、英法、奧斯曼開始了延續一個世紀的利益角逐。
獨立后的芬蘭將這座堡壘收回,開始正式稱呼其為芬蘭堡。抵御外敵的芬蘭堡在獨立解放戰爭也發揮了另外一個作用——它被用于監禁芬蘭國內的激進派人士。冰冷的鎮壓肅清了國內不和諧的聲音,讓芬蘭在獨立之后的20年里發展得欣欣向榮。而隨著城堡軍事時代的告終,芬蘭堡也正式告別戰場,變身成為了記錄芬蘭歷史的博物館。
今天的芬蘭堡已不再彌漫硝煙和血腥,取而代之成為人們向往的旅游與療養的圣地。在各種隧道、防空洞、博物館的穿梭中就可以看見這里的歷史,行走疲憊后還有許多咖啡屋休閑去處,望著低矮的藍天,聆聽著風的聲音,享受著暖暖的陽光,這樣舒適的午后,度假悠閑感倍增。褪去了戰爭色彩的芬蘭堡就像是赫爾辛基海上的夢,溫婉而動人。
然而芬蘭堡現存8公里的城墻、105門的大炮、290座的機房,依然在昭示著芬蘭人為守護國家的誓死決心。即使遠去了硝煙戰鼓,芬蘭堡依舊用冷峻的面孔向人們訴說著當年在這里爆發的戰爭、流經的鮮血和自由的曙光。就像芬蘭堡帝皇門上的格言:“后人們,憑你自己的實力站在這里,不要依靠外國人的幫助”,芬蘭用它的傷疤和勛章行走在自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