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7月份參加工作,我從事軟件&互聯網產品經理已五年有余,且剛開始第三段職場之旅。回望昨日,萬般曲折皆是經歷,慶幸的是收獲遠大于付出,結識了朋友、同事、大咖,提升了待人接物的能力,優化了知識架構網絡,積累了豐富的組織過程資產。
古話講:“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中級職場三年和五年是個分水嶺。從最初摸著石頭過河的懵懂少年,到如今可以獨當一面的怪萌大叔,我的成長離不開第一次求職和兩次跳槽。
畢業之初,“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口號還未曾傳播,求職過程中方才了解這一崗位。面試時總經理問:“產品經理是什么?” 答:“是一個小的CEO,能夠用自己的產品改變世界”。我想總經理也無答案,但看我熱情極高且態度端正,加之我擁有軟件工程和電子商務兩個專業背景,就順利被錄用了。現在想來,我會給出以下答案:“產品是核心,圍繞著產品從事經人、理事的職能,讓產品實現應有的價值。”
我選擇該公司的理由為:1、與我的夢想(想當校長)較為接近;2、期望改變教育資源不均的社會現狀(博主乃河南子弟);3、與我的專業相符,并且我很喜歡;
為此,我奉獻了三年。從糾結每個頁面的布局、元素的位置,到規劃整個電子商務學科實踐教學、構想未來教學理念。在此期間,我為大學生講過課、培訓過一線教師;構建了教學SaaS云平臺(雖不成功,但欣慰的是之后MOOC的崛起);與國內頂尖學科帶頭人合作,編制多本教材、設計并完成了多款教學產品(教育部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指定產品);
公司的信任、領導的栽培、同事們的關愛以及年年拿獎,讓我覺得“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我還能再做什么?
?
于是,我選擇離開!
相較第一家,我期望第二家符合以下幾點:1、用戶愿意主動消費(學習是被迫的);2、必須是互聯網公司(上家互聯網程度較低);3、迎合日常消費,且商業模式已被認可(衣食住行游購娛); 綜合比較,我選擇了途牛。
面試前當晚,我仔細研究了《2013年旅游行業發展白皮書》及途牛業務模式。 面試過程很愉快,面試官和我有太多相似的經歷,最終給我的評語是“很聰明”。
進入途牛后,鬼知道我經歷了什么!
從業務最初的平臺模式被叫停,組織架構調整、人事變動、游離于各底層系統,到采用自營模式重新規劃整套系統,并重建團隊。期間經歷了通讀公司流程標準、瀏覽絕大多數系統的WiKi文檔、996(早9點上班,晚9點下班,一周6天)、上線至天亮、被質檢、凌晨發日報(持續100天)、數據統計&周例會匯報、用戶訪談、規劃平臺架構等等。
辛苦付出,我卻沒能拿到半個獎,因為途牛有更優秀的人與我們一同成長。
我離開途牛的原因是:1、收獲了足夠多;2、自身期望有更大的挑戰和機會;3、對將要轉變的模式不認可;4、其他原因(錢)。離開時,我在無秘上這樣寫道“別了 我深愛的途牛。 傾我所有,愿你越來越好。感謝為途牛付出的每一個人。愛你們”。
進第三家公司前,我也拿到了BAT級公司的offer。最終,我選擇了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履行我的承諾。入職當天,接待人事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南京有三苦,途牛蘇寧365”,我善意微笑下的內心旁白是“MLGB,沒經歷過你怎么會懂得 有選擇 就要能承擔”。
我用了將近一周時間梳理了貨幣相關知識,并基于貨幣發行與流通,構建了虛擬貨幣體系。在此之前,我對央行職能和金融領域一無所知。新的挑戰擺在眼前,但我決定涉足運營,積累更多運營理念、心系用戶,間接的改進產品。
總結我的過往,不斷鄙視曾經的自己。鄙視鏈應該是這樣的,商業產品經理鄙視平臺產品經理,平臺產品經理鄙視系統產品經理,系統產品經理鄙視用戶產品經理。 當然,各個類型的產品經理還有管理方向的職業道路選擇(小公司→中型公司→大公司→頂尖公司)。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我還未成功。但我已經具備成功的基本素養:端正的態度、信息獲取及學習能力、溝通能力,以及一顆責任心。
更大的挑戰還在后面,現缺多名程序猿。誰能光榮的寫下第一行代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