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心安 | 佛理

文/揚蹄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晴

“沒有依賴,就沒有失去依賴的恐懼;

沒有在乎,就沒有因在乎而得不到的失落”

一分依賴,一分恐懼;一分在乎,一分失落


圖片發自簡書App


處在大千世界中,每天的吃穿住行,面對的工作、人情、房租水電、柴米油鹽,睜眼想錢、閉眼思利。整天不知道吃什么,搭公交怕上班遲到,隨口說的一句話擔心同事和上司會怎么看待…我們怎么可能做到不依賴、不恐懼、不在乎、不失落?心安從何而來?

其實做不到心安才是正常的,因為人都自帶焦慮和擔憂本性,這是生命的積累。

如果從“人類進化史”來看,人是從猿進化過來的。怕黑、怕火、怕猛獸、怕自然災害,這是天性,因為它們都隱藏著危險,甚至有時候會導致我們喪命。從優勝劣汰的角度來說,正是因為害怕和焦慮衍生出小心謹慎、懷揣不安的態度才導致猿成功演變成我們現在的人,也就是說:人是自帶恐懼的基因的,它就跟細菌一樣常見,生活在我們體內。你的不安,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要去認識它、了解它、接納它的存在。

然而,現在大多數的我們,餓了點外賣、房間臟亂請阿姨打掃、裝修有防盜網、治安問題找保安,買買買后也會有快遞送到家門口。生存早已不成問題,但仍沒有安全感。說刷手機刷的是無聊,打游戲打的是寂寞,聊天逛街吃飯都會相對無言、浮于表面。這是為什么?

《壇經》寫道: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為什么這顆清凈且能生萬法的心會失去獨立?就是因為我們把自己丟了,所以要向外尋找??缮谋举|應該是向內尋求力量的,這才是獲得心安的方法。

有一位書友是高校的導師,他說他工作了整整三十年才突然明白,人要為自己而活。因為小時候家境不是特別好,所以特別刻苦努力,讀書很厲害,為人也不差,把自己能做好的事都做到極致,近乎一個完美主義者。他是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好哥哥,承擔了太多太多生活重擔,感覺自己是為了父母活、妻子活、子女活、兄弟姐妹們活,唯獨丟失了自己,讓自己陷入壓力和焦慮中。

直到前兩個月,父親病重,母親消瘦,女兒考研,妹妹的房產糾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也將近極限。這樣的狀況下,如何心安?頓時感覺自己賺再多的錢也難買父母的健康,女兒的學業自己也幫不上什么忙,感覺生命的前半段就如過往云煙,那些極致的努力也付諸東流,深深的無力感。

在意識到自己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時,他告訴自己要放下,過去就讓它過去吧,有些事情不能強求,臨海別墅、深山豪宅還有那些名車,終抵不過內心平靜富足,家人的平安喜樂。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我們每個人都具備清凈、覺悟的本性。只要找到它、認識它,就能明心見性。

也正如俗語所說,若計劃趕不上變化,則以不變應萬變。

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我會不由自主地無所適從,在等待的過程中坐立不安,不知該如何是好。每每這個時候,就會想起《一個人的好天氣》吟子和老婆婆的對話。

吟子:“外面的世界很殘酷吧。我這樣的人會很快墮落的吧?”

老婆婆:“世界不分內外的呀。這世界只有一個。”

是呀,世界只有一個。我的狀態、我的想法直接影響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環境是改變了,但更重要的是我心態的變化。接納自己處于新環境的事實,再分析自己為什么會在新的環境中不知所措的原因,自然也更容易消除內心的浮躁與不安。

有時候突如其來的“大事件”砸到我的頭上,也會感到緊張和焦慮。比如突然要做一個Presentation,或者是一個人去一個陌生的城市游玩,甚至是和素未謀面朋友見面吃飯…

我的害怕得連自己都能清楚感知到,然后告訴自己不要急,不要慌,別想太多,慢慢來?!?i>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先小再大,先易后難,一點點理清現狀,一點點著手處理事情。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長自己的技能。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常說,“我想靜一靜”,但很多時候都感覺自己靜不下來。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貪著太多,欲望太多。

《心經》開篇為“觀自在菩薩”,這個“觀”正是修行要領之一。

當我們帶著觀照審視內心,看清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進而看清念頭的來龍去脈,它就會慢慢平息下來,從波濤起伏回歸平靜。

過去的已然過去,未來還未到來。

你在焦慮什么?

不如安住當下。

記:勿忘心安。



《佛理》篇,純屬個人心得體會

本著學習一點,分享一點的心態,呈現出的是個人對佛理的理解

佛理博大精深,加以個人的想法和書友們在讀書會上的經歷分享,應會更貼近生活

一路學習,一路成長

如有認識尚淺,敬請諒解包容

如有理解不當,歡迎探討指正

感恩


參考文獻:《安心的困惑》濟群法師演講稿(節選)

參考資料:2017.11.12杏林讀書會上書友們的分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記得13年的6月4號,那時我大三,上著來自法國的外教教授的市場營銷的專業課。課程快結束時他問我們說:知道今天是什么...
    更向遠行閱讀 255評論 1 0
  • 很多ios開發者大概對CocoaPods并不陌生,我們幾乎已經習慣了在pod文件中添加一行即可將一個庫導入到自己...
    我的昵稱在不在閱讀 149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