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

敘事體的散文;李白:“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1、作者介紹

作者沈復,清朝時期乾隆到嘉慶年代的文人。從小出生在書香門第之家,父親是一個幕僚,所以作者從小生活條件不錯,受過文人教育,不愁吃喝,無憂無慮。他有一種清高、不知人間疾苦、追求生活享樂的思想;雖然童年很快樂,但是長大成年以后,他也需要謀生,又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他被父親逐出家門,謀生就變得更加重要和艱難。

他和他的妻子感情非常好,他妻子叫陳蕓,是他舅舅家的女兒,表姐弟的關系。陳蕓從小命不好,四歲喪父,她母親帶著她和弟弟生活,非常艱難,等她長大以后,靠做女紅支撐家庭的生活。作者和妻子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琴瑟和諧、舉案齊眉,這些詞都可以用上,他妻子非常崇拜他,想盡辦法讓他生活歡心;他也很看重他的妻子,無論生活多么艱難,不離不棄。可惜他們沒有白頭偕老,陳蕓中途離去,死了,讓人非常惋惜。一個原因是陳蕓身體不好,常年臥病在床,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生活艱難,沒有工作,沒錢治病,養不活老婆孩子,令人唏噓。

四十二歲妻子死了以后,給他的一個當官的發小做了幕僚,常年在外奔波,六十多歲的時候去世。

2、浮生四記

閨房記樂:

主要是追憶他和老婆之間各種有趣故事,兒女情長,生活細節。訂婚、結婚、一塊賞月、一起逛廟會、一起出去游玩、賞花、喝酒。很多細節和對話的描寫,即真實,又感覺美好。

閑情記趣:

沈復的各種興趣愛好,養花、插花、盆栽、和朋友聚會、對詩,游園。其樂無窮。

坎坷記愁:

真實的記錄他們夫妻經歷的糟心事,事業不順,生活艱難,常年臥病,公婆不待見,最后被趕出家門,妻子病死,女兒給別人做了童養媳,兒子也離家跟著別人學做生意,當伙計,十八歲就死了。描寫非常真實,令人難忘。

浪游記快:

沈復的主要工作是幕僚,常年在外奔波,經常去一些名勝古跡,有意思的地方,這部分主要是游記。

3、坎坷愁記

陳蕓:

四歲父親沒了,母親帶著她和弟弟生活,生活不易。她做女紅養活家人,供弟弟讀書,后來弟弟遠游未歸,母親傷心早逝。她嫁給沈復以后,夫妻感情很好,但是她不討公婆歡心,這和她不擅于說話做事有關系,因為公公納妾的事,最后徹底把公婆都得罪了。因為身體不好,不招人待見,上下人都不喜歡她。又因為她給丈夫找小妾,和憨園結為姐妹,更是遭公婆的嫌棄。

沈復:

父親是做幕僚的,從小家庭條件不錯,生活很好,但是,他沒有去追求功名,而是熱衷于閑情文人的生活。因為他堂伯父過世的早,沒有后嗣,他父親就把他過繼給堂伯父那一房,來延續他們家的香火。這也是他不幸的根源之一,他因此沒有繼承到任何遺產。他成年以后,主要工作也是做幕僚,但他干得并不怎么樣,經常失業,失業以后,有時開書畫鋪謀生,但是收入微薄,三天的進項頂不上一天的支出。有兩次做生意的經歷,一次是做酒的生意,運氣不好,全賠了。一次是和朋友去廣東做生意,或許掙了一些錢,但是在外面找女人,也花了不少錢。后來他父親就不讓他去了。他主要還是以幕僚為主,但是收入也不多。

因為他父親納妾的事,陳蕓得罪了他父親,他父親要將他媳婦趕出門,但是他特別心痛他媳婦,不忍這樣做,就帶著媳婦寄住在朋友家。過兩年,他父親又讓他們回去了。他開書畫鋪,認識了一個放高利貸的人,正好他的一個朋友需要借錢,他做保,朋友借錢一去不返,放高利貸的人就找他要錢,他沒有錢還,被他父親知道后,非常生氣,過年的時候,將他們夫妻趕出了家門。

冬天,他們無家可歸,投奔妻子的發小、閨蜜。非常凄涼,女兒給別人當童養媳,兒子跟別人去學做生意,也就是給人當伙計。

其中描寫了一個細節,正月里,他沒有辦法生活,只能去找一個朋友借錢,一路過去,吃住都很困難,非常窘迫。

之后,他又找了一份幕僚的工作,干了大半年,覺得慢慢穩定下來了,陳蕓的身體也漸漸好些,于是陳蕓來找他,租了個房子,夫妻團聚,還計劃著把兒女也接過來團聚,然而,命運捉弄人,陳蕓來了一個月,他又失業了,沒有了收入。陳蕓再次病重,沒錢看病。他又一次去找朋友借錢,這次更加窘迫,晚上沒有錢住店,就睡著土地廟里。

又過了幾個月,陳蕓病亡。

這篇《坎坷愁記》和他的《閨房記樂》、《閑情記趣》、《浪游記快》形成了一種對比,苦樂參半的生活,令人嘆息。

4、讀后感

幾點感受

1、感覺真實,貼近生活;

2、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描述,令人神往;

3、作者對愁苦的記錄,讓人痛心,有警示作用。

幾點啟發

1、要有生存的能力,一方面要有能力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

2、要善于發現生活的樂趣,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追求美好生活,這其實和錢無關;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3、夫妻之間,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愛?從他的《閨房記樂》中都能夠感受得到;

5、結束語

?????? (譯記)中國明清之后好文言文,妙處多不在辭藻鋪排,而在文氣流動、詞采精煉,假設文章如酒,經了翻譯,便成米飯,少了醇釅的韻致。

? ? ? ? ?建議能力強的人,直接讀原文;能力弱的人,先讀譯文,再讀原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韻致。


附:摘抄(我記憶中的兩段對蚊子的描寫)

《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余憶童稚時bai,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魯迅《藤野先生》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監獄旁邊一個客店里的,初冬已經頗冷,蚊子卻還多,后來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了。飯食也不壞。但一位先生卻以為這客店也包辦囚人的飯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我雖然覺得客店兼辦囚人的飯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難卻,也只得別尋相宜的住處了。于是搬到別一家,離監獄也很遠,可惜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