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情的晚餐需要食材調料,更需要儀式感

? ? ? ?鋪開米色的桌布,擺上插有花的薰衣草瓶,幾根竹筷搭在陶瓷器架上,放上青花瓷雕刻的碗筷,呈上充斥房間香味的飯菜,菜汁溢出四周,這是腦補中小清新(zhuangbi)的用餐。正常情況下,家里都是大方(圓)桌,下午6、7點和家人坐下,具有儀式感的晚餐形式就開始了,忙活了一個大白天,終于能坐下來好好聊聊一天的收獲,共享其樂。

? ? ? ?生活需要儀式感,哪怕是每天都在重復的事情,都可以變得很有意義。歌曲《從前慢》中“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儀式感從哪來,從有人參與,一起完成整個繁瑣的過程,把快節奏放慢、慢、慢,慢到足夠讓人品味到其中的溫情與暖意,慢到在以后數千數萬個日子里依然能夠回味起。

<早晨~傍晚>

? ? ? 初升的太陽喚醒新一輪的記憶,溫情上升。離家幾個月的我,決定要和父母一起好好地準備晚餐,實際上,想要活蝦活魚最好早上趕海時就去市場,價格便宜新鮮。擺攤的小販早早就占領了山頭,不自覺地形成天然的集市,九點鐘散場。接壤不息的人群往來不斷,砍價的、挑菜的、抱孩子的......傍晚的色彩就更豐富了,天上的霞光,在小學課本中出現的火燒云,小小的巷子兩旁堆滿撒過水的菜,看起來晶瑩剔透。豬肉販開著亮紅色的燈光頗有心機,肉色更為紅潤,讓人分辨不出好壞。生活歸根到底都是吃食住行,我們總都離不開吃,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離不開與菜販討價還價,看似瑣碎的小事卻構成了一天中的大事情。

<準備晚餐>

? ? ? ? 說好的暑假好好學廚藝,就真的好好學了幾周,我爸做菜那是一等的好,我家很少很少下館子,因為家里就有一個大廚,免遭地溝油的罪。我笑稱我都要把爸爸的獨門絕學都給學會了~~

? ? ? ? 做菜之前,調料那是必不可少的,調料就像潤色劑,把菜的色澤變得更光亮飽滿,味道更獨到開胃。日常小菜就備些蒜蓉蔥姜紫蘇,大餐就準備更多了,讓食材能更大的發揮其味其香其色。準備晚餐的過程中,我很享受和父母呆在一塊,偶爾偷學一番廚藝,瞟一眼如何開火,如何慢燉,如何蒸湯。往往擺在我們的是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菜羹,我們只管坐在桌前,動動竹筷,大快朵頤一番,卻忽略了由原材料一步步制作成成品的過程,應該值得尊重和敬畏,那是從原始人類的一步步進化而來,對事物的標準由最原始直接火烤生吃到生柴火溫飽時代,到現在平常人家電磁爐或是煤氣爐小炒慢燉蒸品,都能滿足吃貨們的需求。

? <晚餐開始>

? ? ? 記憶中,我們家對晚餐很重視,盡管科學上說,晚餐吃到七分飽就好。土地肥沃,食材品種多樣,加之粵菜系琳瑯滿目,大部分情況下,晚餐對于我們家來說就是滿漢全席饕餮盛宴。無論家人再怎么忙,都會聚在一起晚餐。

? ? ?初三高三功課繁重,周末學校統一補習,回不了家,父母就把晚餐準備好,放到小儲物箱,一路開車送去學校,在學校外邊,車上搭起小型飯桌,三個人其樂融融,爸爸說每一次就像野炊一樣好玩有趣,我想很久以后,等他們老了,我再把事情講給他們聽,內心溫情被點燃。即使再忙,晚餐依舊不誤。

? ? ?有人說,晚餐是伴隨著新聞聯播開頭曲開始的;有人說,晚餐是伴隨著最年長的人落座動筷聲開始的;還有人說,晚餐是從第一道菜就開始內心的蠢蠢欲動。我們家是從最后一道菜擺臺結束便開始了,落座后,將竹筷掃一遍菜肴,對好吃的食物,當然不可錯過,連忙多夾幾次。在餐桌上,會分享一天發生的有趣的無聊的事情,媽媽特別喜歡分享看到的新聞,偶爾我會讓爸爸點評一下我的想法觀點,很多作文素材都是從家里飯桌上拾取的呢~~

? ? ? 以前總覺得日子那么長,每天都要吃吃吃,于是漫不經心地對待,到了去外地上學,才覺得陪著家人一起本身就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不管這是一件多么普通平常的事情。就像一席溫情豐富的晚餐需要食材輔料做成,更需要與家人一起的儀式感。即使米其林三星的食譜,一個人獨自享受,吃進嘴里雖是美味,卻有孤獨為伴的苦澀。舌尖的滋味抵不上家人陪伴的溫情。

? ? 生活作為動詞就是一個普通人在活,至于怎么活,得看個人了,就像化妝,精心打點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不為悅己者容,而為悅己容。


不為悅己者容,而為悅己容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