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看過很多的美麗情話,多么感人,多么轟烈,直教人傾盡所有去得到愛。但任憑情話多么吸引,始終只是虛構畫面。人生如戲,情像浮云,云上是忠貞諾言,云下是動人戲份,戲和云一樣朦朧,也一樣令人向往。是啊,如果可以進入童話里面,誰不想做一次公主和王子?
? ? ? ?一場戲,足夠讓人癡狂,要是你還把他當做一個悲情的真實故事,那一定會讓你刻骨銘心。但還要忘我的全情投入演一出真實故事,這不算是什么理智。畢竟寫下故事不是為了重現故事,遇見美麗不是為了占有,得到什么不是為了炫耀。
? ? ? ?每個人都想得到那種好,合襯的好,默契的好。想象著期待的樣子,制造一場浪漫邂逅,就像是自導自演的一場戲,無論過程多么艱辛,結局總是要好的。想法這么美好,叫人沒法去質疑他的真實性,假的都不失誘惑。
? ? ? ?習慣性代入這算不算是一種不成熟的行為?當你看一部電影,聽一首歌的時候,你所感受的不過是一種虛構的情景,可能那會叫人產生共鳴,抑或是讓人忘記很多傷痕。但世界本無太多合襯,一段虛構故事又怎么可以成真?即使你感受得再多,用情至深都不過是為求感動別人,但試問誰愿意去配合你做這場戲?當真世界的單純,較真故事的美好,和小丑有什么分別,娛樂玩具,多個不多,少個不少,還妄想明天下場如何?
? ? ? 如果夠清醒的話,定能看清楚什么叫虛,什么叫實。美麗如情話,創造于人亦都取悅于人,癡心和呆瓜是極登對的。正所謂有需求才有供應,正是有這樣多的人迷失于情話陷阱之中,才有更多的情話出現。但精神世界的滿足,本身無錯,錯在人易于陷入不成熟。也許這樣的情話應該多些吧,沒有經歷過傷害,又怎么可以步入成熟?
? ? ? ?造夢者和追夢者都是蕓蕓眾生的一個,也許造夢者不愛追夢,又或是追夢者不愛造夢,甚至是兩者都兼合。但一個清醒的人是會分得開現實和虛擬的,虛擬是屬于造夢者的,現實是屬于追夢者的。制造夢幻,有多轟烈便有多精彩;追求人生,有多理智便有多成功。但如果要做好自己,便要學會看清做戲或是做人,怎么可以將情話當是劇本?
? ? ? ?真正的理性和感性的結合,應是林夕說的那樣:“不錯過任何挑逗,不為任何人等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