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過無數的坑才知道“慢就是快,少就是多”

引子

早在學生階段,就已經熟知無數多的大道理,可是這些早就知道的道理,真的都明白,真的想清楚了嗎?

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

俗話說:“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路要一步一步走”、“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成語里有欲速則不達

說實話,我沒有,直到今天我開始寫這些文字的時候,才把這些與自己原有的認知建立強聯系。其實早在六月中旬,樹豐老師就已經和我說過這些道理,只是當時被各種想要達成的目標給捆綁住,聽了之后,知道是知道,卻發現完全做不到,反而覺得我已經騎虎難下,再談這些不切實際。然而,那陣子連續失眠,連續處于緊張焦慮當中,深怕錯過各種信息,那種焦灼感,現在回憶起來覺得自己當時簡直蠢爆了。其實就是貪心作祟。什么都想快點達成,結果是什么都做的不夠好。

事件

是什么觸動我再次想到這些呢?

因為最近參加永澄老師的《思考,快與慢》的共讀活動,老師總在強調做少得多、少即是多這些普世概念,并且身體力行地慢下來帶著我們共讀,帶著我們一起思考:如何做少得多?尤其是永澄老師在共讀中說到這句話(這也是老師公眾號7月12號文章標題,強烈推薦):

你之所以那么慢,就是因為你從來沒有慢過!

深以為然,之前總是在各種擔心錯過中度過,恨不得一天能學完所有,越是想快越是快不起來。我從沒有在關鍵的地方慢下來深入學習某項技能,用專業的話來說就是沒有刻意練習,總處于低水平勤奮當中,自然就快不起來。

而且,每次都想著多做一點,做的快一點,分不清楚輕重緩急,總是做很多事,有價值的卻收獲不多。沒在重要的事上積累,消耗了本就寶貴的注意力,要知道即便是在學習這件事上也是需要好好珍惜自己的注意力的,資源越多越是難以深入學習某項技能。

由此,可以這么來看(來自永澄老師公眾號文章):

慢就是快:在關鍵的地方慢下去,得到快的結果;

少就是多:不斷思考如何可以讓自己做少得多。

行動

那么到底要在哪些關鍵的地方慢下來,如何才能少做多得呢?

1、要去學習掌握底層思維與方法,提高自己的思考決策力;

可以通過學習使用黃金思維圈(why-how-what)來訓練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從而做出理性決策,也可以掌握更多的思考模型或者決策模型來拓展自己的思考邊界。

2、針對自己知識阻塞的地方,安下心慢下來刻意練習;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影響自己的行為,通過行為的改變來實現個人的成長。走得太快,常常會陷入浮于表面的“知道”,這些遠不能引發任何的行為改變,對于我們難以改變又必須要改變的地方,唯有耐下心,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積累。要知道現在的每個慢動作,都是為了連貫以后的毫無阻滯。

3、做高概率正確、符合邊際成本遞減的事。

做這樣的事首先能保證你的方向肯定是對的,第二成本遞減,效率極大提升,用在個人成長或者是其他各個領域都是極具價值的,只是我們得先學會思考判斷,然后安下心來做這樣的事。

后記

在永澄老師7月13號的文章中有提到Scalers的一句話

越是看上去容易的,越要輸出;越是看上去難的,越要輸入。

這篇習作就是自己通過輸出的方式來弄清楚這兩個概念,只是現在看來,寫得還不夠清晰,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想自己問題還在于輸入不足,要補課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