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 |《第一聲禮炮》

這是一本有意思的書,可能會刷新你的歷史觀。

【關于作者】

巴巴拉·塔奇曼,美國著名公共史學家。

她對待普通讀者像對待專業人士一樣嚴謹,重考據、重分析,無論是法律文檔、人物書信,還是地理學或者航海學知識,只要能幫助理解,她都會深入研究。

塔齊曼曾兩度獲得普利策獎,代表作有《八月炮火》《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等。

【關于本書】

《第一聲禮炮》是一部從北大西洋視角講述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作品。作者將觀察視野從北美大陸擴展至整個北大西洋,將獨立戰爭重新定義為大航海時代下的北大西洋戰爭,指出荷蘭與法國在美國獨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核心內容】

戰爭的輸贏取決于參戰國的力量對比,但力量的形成與變化并非線性,它們受各種關鍵因素的影響。

就獨立戰爭而言,兩個最關鍵因素是荷蘭和法國。

對美國人來說,他們是救星,對英國來說,他們則是攪局者。

可以說,沒有荷蘭人對于“貿易至上”原則的堅持,不惜得罪昔日友邦英國,大陸軍就沒法在戰爭前期獲得充分的軍用物資;沒有法國擔憂英國壟斷海上霸權、向英國宣戰,華盛頓恐怕也挺不到戰爭的最后勝利。

一、影響獨立戰爭的歐洲國家之一——荷蘭

獨立戰爭前半段,美國人缺乏戰爭物資,需要從歐洲進口。

而荷蘭是17世紀海上強國,憑借貿易走遍天下,戰爭爆發后,雖然荷蘭政府與英國交好,但荷蘭是強社會弱政府、強市場弱國家的形態,商人階層并不受中央政府壓服。

荷蘭人與美國人持續做著軍火生意,幫助美國人獲得物資,使得美國與英國可以抗衡。荷蘭圣尤斯特歇斯島的總督向前來遞交《獨立宣言》的美國艦船鳴放了禮炮——象征著荷蘭官方承認了美國的獨立,這也是這本書書名“第一聲禮炮”的由來。英國看到荷蘭人的背叛,向荷蘭宣戰。

二、影響獨立戰爭的歐洲國家之二——法國

英法毫不夸張地說是世仇,特別是最近一次七年戰爭,以法國失敗而告終,為防止英國一家獨大,法國有意助美國一臂之力。

在韋森海戰中,英法兩軍打成平手,但這次海戰引發了英國皇家海軍內部失和,成為英國后來失敗的原因。

法國貴族拉法耶特將軍親自帶領一群有著自由理想信念的法國貴族士兵前往新大陸參加戰斗,并且在他的幫助下,美國獲得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財力、物力的援助。

這樣一來,美國和英國在整體實力上就不落下風了,戰爭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

三、北美大陸的決戰

北美大陸上有兩條戰線,南方戰線和北方戰線,英美兩方互相博弈,在戰線選擇上,投入一條戰線,就不能應付另一條,雙方都面臨類似的選擇困境。

美國大陸軍統帥華盛頓本來有意進攻北方,但被法國志愿軍將領羅尚博伯爵所勸阻,決定進攻南線的切薩皮克灣,這是一條正確的路線。英軍高層則意見不統一,軍力平均分配于兩條戰線,兵力分散,首先就為后來的失敗埋下伏筆,并且誤判美國的動向,南線登陸戰的勝利歸于美國,英國大勢已去,兩年后承認了美國的獨立。

回看這段歷史,如果英國人早點向荷蘭人開戰,大陸軍可能還沒茁壯成長就已經投降;如果位于北方戰線的英軍大膽挺進,今天的美國可能也就不復存在。當然,歷史拒絕假設。

【本書金句】

1、現實總是響應丘吉爾的那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2、可以這么說,法國人邁出的一小步,成就的是美國人的一大步,讓美國人能夠把《獨立宣言》最終化為現實。

3、法國人之所以和美國人走到一起,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敵人,正所謂“敵人的敵人是朋友”。

4、敵方的內訌,就是己方的機遇。

5、康沃利斯的失敗,意味著南方戰線的失敗,還意味著英軍大勢已去。雖然離戰爭徹底結束還有將近兩年,但最后兩年就像是電影結束時留給字幕的時間——結局已經提前演完。

6、戰爭的勝利在于物資供給、人力配置、戰略布局和時機選擇,不管你是獨立精心策劃,還是盟友共同協力,并且誤打誤撞,只有在以上幾點獲得了成功,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附: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