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向東在他的《清華管理學課》上講到:
人生是一連串的破局過程。
唯有一個局破不了,就是用關系進行管理的困局。
為什么說用關系進行管理的困局破不了呢?這是因為這個局是自己設的,無影且無形,再強大的個體身處其中往往也會迷失。
1、漣漪效應
“漣漪”,形象地說就是把一塊石頭扔進水里,平靜的水面上會產生一圈圈水波,這種現象就叫“漣漪效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漣漪,有自己遠近不同的圈子,遠近不同,也就意味著親疏關系不同。
2、關系的局
中國人的漣漪效應相比其他國家較明顯,它基于關系的人際交往邏輯,實際體現在很多組織內部。在組織內部,存在著很多像“漣漪”一樣的關系圈:哪些人親一些,哪些人遠一點。所以,在中國人的組織里,下屬會強調領導對你好不好,領導也會格外去辨別哪些是親信,哪些是外人,所以會出現“拉幫結派”來壯大自己圈子的勢力范圍的現象出現。中國人很在意下屬是不是自己人,雖然工作表現也很重要,但在很多時候就相對次要一些。
這會導致兩種情況:
上級對下屬的評價會因為是不是親信而有所區分。就像我們常常說的:說你行,不行也行;說不行,行也不行。為什么評價會差異化?就是因為親疏不同;
在用人和分配資源上,信得過的人和信不過的人在機會和待遇上是不一樣的。親信通常會被分配到更多、更好的資源。
3.為什么說它“破不掉”
能有多少傻冒會專挑你不愛聽的說,專做你討厭的事,都知道明哲保身的道理。
比如,你去問一個經理人,企業里如果到處都是親情關系,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是不是有利?回答一定是否定的,但在實際行動中,每個人都會傾向于選擇自己比較熟悉和信任的人。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安全感。這種關系文化,為領導者和老板設置了一個非常難以破掉的困局。
這個局破不掉,組織就會出問題。因為下屬會格外想成為離你最近的圈子里的人,所以他會假裝“忠心”、假裝跟你有相同的價值觀來騙取信任,會努力把自己打造成“親信”的模樣。這就是為什么在有些組織里,陽奉陰違,講好話的人特別多,至少是從來不說壞話。關系困局里最危險的就是:很多時候你以為的親信,不是真正的親信,而是演出來的。
一個大企業的老總,他培養了很多人,但55歲那年他突然中風了。幾乎每一個他信任的親信都到醫院去看了他一次,但看完這一次,不少他自認為是鐵桿親信的人就再也沒有來過。因為第一次來,主要是看他短期內有沒有好轉、恢復工作的可能,因為他快到了退休的年齡,如果短時間內沒有恢復工作的可能,也就不需要再來了。他原來非常信任的人,這個時候都棄他而去了。反而是那些因為不斷做事、不斷遭到批評、以前他認為在他圈子里比較遠的人,一到北京來出差,就到醫院來看他,讓他深受感動。后來他和我說:“老祖宗講的‘人心險于山川’,真是太對了。”
總之,中國人成事靠關系,你我都一樣,一旦當了領導,都會用比較熟悉和信任的人,以期望組織因關系而運作得更有效率,同時也會更放心,做事也會覺得更順手。就是由于這種基于關系和信任的親疏文化,才形成了難以破掉的困局。
4、三種有害親信
那么,怎么破掉這個局呢?有一位西方管理學者總結說:
要識別“應聲蟲”下屬。這種下屬會不斷去揣摩上意,然后事事呼應你,你稍稍有點想法,他馬上就歌功頌德,讓你感覺自己很了不起。
“隔離者”下屬。他會有意讓你脫離群眾,把你和下面的真相隔離開。你只能聽到那些對他有利的信息,而所有對他不利的東西,他都不希望傳到你的耳朵里,也就是說,你能得到的信息是被他過濾過的。
“奪權者”下屬。這樣的下屬,目標是奪權,他看著是在執行你的命令,但暗中卻在培養自己的親信,一方面討好你,一方面在拉攏別人,然后等待時機、奪取權力。
如何防止出現這三種下屬呢?寧向東老師的建議是盡量樹立“業績文化”,來對沖掉“關系文化”。因為關系文化也不是毫無價值,它在某種程度上,能幫助你提高信任度,提高組織的效率。當然也會形成很多問題,怎么處理這些問題?可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一點業績文化。
在關系文化的社會里,各種壞“親信”充斥在組織里,完全是正常的,但要防止這種情況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局面,讓組織病入膏肓,要通過業績文化讓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能夠凸顯出來。
又回到前文,我們不是說這個局破不了嗎?怎么 最后 又提到了破局的辦法。是的,這其實是個局中局,只有強練內功,先破自身的局才能破身邊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