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班的地方在一所職業技術學校內部,但我不是老師。而是租用學校辦公樓作為辦公樓的公司一名職員。顯然公司為了省錢,學校為了賺錢。
對于在社會浸溺多年后又能在校園內辦公感到自己的慶幸。這里雖然比不上大學校園,但是下樓就有操場,有縮膠跑道,有草坪(塑料的),有籃球場,有爬山虎。
關鍵是有食堂,對于上班族來說,在這里蹭工作餐再方便不過了。價位面相學生,對于有收入的人來說,感覺這是一個不占白不占的便宜,而且感覺這么理所應當。
下午四五點工作不忙的時候,我便起身離開工位下樓,穿過操場,到食堂搞點吃的。其實,這份工作,忙的時候很少。因此,這幾乎是我每天最規律的事,比起其他做互聯網的同行,這點也上算是幸運的。
食堂的飯菜一般,好在我不挑食。之前我是一個很挑剔吃的人,后來環境變了我也就不挑了。隨便吃點就走出食堂,但不是回公司,我自有想去的地方。
食堂右前方有條綠茵小徑,它通往學校的后方,從外觀看像是學校的老校區。里面除了有一個二十米高的煙囪,其他的幾十棟都是兩層高的矮樓。且樓與樓之間很近,最多能兩個人平行擦過。矮樓的布局也沒有任何規律可言。
樓之間還穿插著不同品種的老樹,且樹齡都不小。粗略估計有十幾米高,其中有幾棵樹主干兩個成年男人是抱不住的,非要三人才可以。
本來人建房是種主動的,有計劃,有序的行為,但是為了避開老樹,建房位置就不得不變了,我猜想是這樣。
樓建好后又建了不少臨時板房,見縫插針的把剩下的巴掌大的地方占上。板房遇樹從不避讓,而是直接把樹包裹在房里面,形成了房中有樹,樹繞矮樓的無序景象。像迷宮一樣的條條小路,就這樣被樓,樹,房默契切出來了。
矮樓用于學生的教室或是宿舍。板房則多用于開小超市,水果店,理發店,裁衣店或是打印店。總之是方便學生日常生活。
在最深處有兩三棟外形和矮樓建筑形式完全不同的房。之所以叫它房是因為只有一層,但它的尖頂高度明顯超過周圍的矮樓。不知道它是什么時候被建造的,但肯定的是它的歷史遠遠超多周圍的其他建筑,也許和傍邊的老樹是一個時期的吧。不過,從門口掛著的校醫務室的牌子來看,并沒有廢棄。
上次我來這里時大慨是兩個月前,正式北方柳絮漫天的時候。這里的無風且樹多,白白的棉把整個迷宮帶回到了冬天的雪景。學生們很多帶著口罩,或是用手在自己的面前擺來擺去。不過現在這里除了我沒有任何人。
去年年底的那幾場大火讓有關部門在全市排查隱患。這里毫無懸念的被列入了拆除對象。屋里的東西很多都散落在路上,課桌,上下鋪的鋼架,摔碎的暖水瓶。還有一堆堆已經看不出來原樣的碎木條,感覺它不久后就會回到它原本最出的樣子了。
前幾天剛剛下過兩場不算小的雨,地上積了幾水,有不少鳥在一旁喝水,樹上也有不少的鳥在叫。樹葉比兩個月前濃密很多,只能聽到它們在不停的叫,卻看不到有多少鳥在叫,我想應該有很多。
也許等它們一會叫累了就會飛下來喝水,再換下一批飛上去繼續叫,到那時我就能看到它們了。
抬頭樹葉和天空個占一半,眼前也只有兩種顏色,一綠,一藍。耳邊也只有看不到身影的鳥叫,平靜~,放松~。
我拿出手機對著它們和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