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看了竇文濤主持的圓桌派,有一期談論的是不想上班怎么破。雖然我也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也有點星期一恐懼癥。但看了這集節目才知道原來有很多人是徹徹底底地與社會隔絕。日本的一部電影里講述的一位男生,畢業后工作受挫,結果一蹶不振,永遠宅在家里,十幾年不出房門,連太陽都不曬。現在啃老族越來越多,物價上漲,工資完全不夠用,工作壓力大,讓很多內心脆弱的人稍微遇到點挫折就無法承受,從而完全放棄自己,在家啃老。
今天看到《麥肯錫精英的思考習慣》這本書,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作者高杉尚孝。本書從理論到實際案例分析,對“必須型”思維方式展開論述。由它引申出的三種錯誤思維方式,以及各自的特點,壞處;改變錯誤思維方式的方法。作者告訴我們情緒分為好的情緒和壞的情緒,是可以選擇的。
作者在文中詳細論述了這一過程。請看下圖,思維方式的過程,幾乎是瞬間完成的,所以幾乎覺察不到。但它確實存在。這也就是為什么同樣一句話,對不同的人說,他們的反應其實是不同的。因為不同的人思維方式不同,選擇的應對情緒也不同。這是可以通過練習來改變的。
常見的錯誤思維方式是:“必須”型思維方式。
如何破解這種錯誤的思維方式呢?作者提出了以下方法。
對于上文提到的很多宅家里啃老的年輕人,很多案例分析是因為工作中受到一些挫折,經受不了打擊,就選擇逃避回到家里,靠父母養著。這樣看來這些人應該有存在著錯誤思維方式。將工作中的一次打擊,或者是多次打擊內化為本人的特質,從而否定自己整個人。這就是書中提到的第一個必須型思維方式——“絕望悲觀”思維方式。絕對不能失敗,絕對不能在工作中受到別人批評等等。首先我們要肯定自己這種追求成功的價值觀,但是同時也要接受追求成功并不能保證一定成功,意識到可能會失敗。面對失敗時,能客觀地評價自己。而不是否定整個人。這樣做是很難的,尤其是處于逆境時,人很難客觀地評價自己。作者告訴我們這種思維方式是可以練習的。在轉變思想的前期肯定會遇到困難,但當這種思維模式已經內化為你的一部分時,就會形成條件反射。
當你的注意力從事件所帶給你的情緒低落中轉移到事件本身的問題時,自然就會積極地去想辦法結解決問題,而不是沉溺于自己低落的情緒中借酒澆愁。
在豆瓣看到本書的評分只有6.8分,還是有點詫異的。這本書簡短易懂,作者從理論到實例,采用人物對話的方式寫作,很容易理解和操作。需要的是每個人在學習了之后,能夠在平時真正的刻意練習,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