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道天花不著身??枯禪過后有余馨??????——京劇天女散花原典探源及云路選段長綢舞門外戲考

誰道天花不著身? 枯禪過后有余馨

——京劇天女散花原典探源及云路選段長綢舞門外戲考

只見白底沁藍紫綢子,約有三丈三尺長,中間從后頸搭在肩上,跟耍龍筋單挑一頭不同,雙手持綢,先是擺開波浪紋,然后畫圈舞出車輪花。觀眾以為到了掯結上就要謝幕,誰想又接一串小旋子回來,把綢子從左往右掄出去,兩手合掌在左胸前做好姿勢亮相,感覺說這時候應該鼓掌,演員卻翹起蘭花做了一段手舞。——題記

張大千張真人多次作《天女散花圖》,成都檔案館現在收藏了1936年的一幅,黃色的背景中,天女體態豐腴,衣帶飄拂,似有仙風舉送,左手持一枝描金紅蓮,右手下垂,正將花瓣從云間撒落。蜀中詩人林思進曰:“不羨素娥踏冰鏡,不隨青女弄元霜。六銖飏出朝霞影,只借天花作道場。”“瓦官寺壁今能否,似此神光已照人。百萬何須驚顧凱,無雙兼欲到劉瑱。”

話還要從20年前說起。

1917年12月1日,北平的初冬還是有老皇城的氣象。參考飛天畫像,歷經八個月創作,在主要舞段中設計綢舞。這一天,梅蘭芳改良的新戲《天女散花》,在吉祥園上演,飛天舞蹈藝術形象奪壁而出。此前綢舞,短則二至四尺紅綢,長則四米至六米,綢端扎有約一尺長的綢棍,可以舞出各種綢花。這個長綢,不用綢棍,綢長十米,雙手握綢舞動。起名有“大八字”“小八字”“肩上圈”“波浪花”“跳圈花”“盤腸”“對花”等幾十種;舞綢時配上“翻身”“旋子”等。

常言人觀三品:曰相遠,曰相近,曰無涉;其實戲也三品:可聽的,可看的,可想的。天女把鮮花撒向大地,寓意春滿人間,吉慶常在。或為美儀神韻(宋陳起《和趙同叔送桂花韻》:少年折桂已心灰,才臭清芬鼻觀開。喜見月宮和影落,傳聞天女散花來)。或為莊嚴飄灑(明史監《游金山寺》:屹立大江頭,雄跨二百周。神龍行雨過,天女散花游。風逆帆斜渡,潮回海倒流)。或為祥瑞祝福(清周召《雙橋隨筆》:不惜淋漓供筆墨,恭隨天女散花來)。

不止京劇,詩詞,竹笛、手風琴、鋼琴曲中有,黃梅戲有。丹青里繪,戲文中唱,那么天(女)她為何散花?

源自佛門事。據三國支謙譯《維摩詰經》:“于是有天在其室止,聞上人言,現其天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如應,若持至大弟子即著不墮。”這位天女,散花目的是以花著不著身,驗證弟子們的向道之心。大弟子舍利弗未絕分別想,猶畏生死,色、聲、香、味、觸等五欲未去,故天華著于彼衣。所以一句話,天女散花以試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薩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的故事。

道以人傳,名以德顯。文化自信,說起來只要四個字,幕布之后卻是云霞出海曙月涌大江流,就是那一筆一劃寫了又改、一紅一綠抹了又涂、一腔一調轉了又出、一招一式放了又收,年年月月,一絲一縷,千百人,千萬遍,日日年年,呈現出來,交給歷史,留給時間。當年王瑤卿受譚鑫培對老生行當革新的影響,開創花衫行當,梅蘭芳將其發展豐富,從繪畫的色彩和布局中汲取對戲曲服裝、道具和化妝的設計靈感,演繹“改良戲”,古裝扮相,側重舞蹈,成為流派人物,去年說到《霸王別姬(服飾考)》,跟這《天女散花》,都是他代表之作。他《舞臺生活四十年》中說:“《天女散花》的編演,是偶爾在一位朋友家里,看到一幅《散花圖》,見天女的樣子風帶飄逸,體態輕靈,畫得生動美妙;我正在凝神欣賞,旁邊有位朋友說:‘你何妨繼《奔月》之后,再排一出《天女散花》呢?’”也便有了前文所說吉祥園首演。

京劇《天女散花》是一出歌舞并重的花衫戲。全劇六場,第一場:如來降旨;第二場:天女接旨;第三場:伽藍回靈山復命;第四場:云路;第五場:花奴過場;第六場:維摩居士禪室散花;最后:尾聲。釋迦牟尼如來佛祖放開慧眼,遙知維摩詰居士在毗耶離大城中生病,遂命文殊師利率領諸菩薩、眾弟子、眾天神前往問疾,借領妙法。又命伽藍傳法旨,前往眾香國,派總領群花天女,散花以驗諸菩薩、弟子心性。天女乃率花奴,攜仙卉寶籃,乘風馭氣,歷遍大千世界,天地勝景。及至,維摩詰正參禪說法,言己病皆因大悲而起,眾生病則己亦病,以示菩薩愛眾生如骨肉。天女至,傾籃散仙花,頓呈五彩繽紛之狀。佛旨宣畢后,乃歸西方復命。

首演之后,各地盛邀,1918年春,徐悲鴻看了,精心繪成一幅中西合璧的大型油畫《天女散花圖》,給程硯秋作為拜師禮,題詩:“花落紛紛下,人凡寧不迷。莊嚴菩薩像,妙麗藐神姿”。詩人羅癭公又在畫上寫道:“后人欲知梅郎面,無術靈方更駐顏。不有徐生傳妙筆,安知天女在人間。”

“云路”和“散花”是全劇的兩場重頭戲,近日在百年南苑的“初舞”上,演出的是《云路》一折中的西皮流水段。唱腔板式豐富,細處微妙婀娜,對演員的基本功要求很高。梅蘭芳曾對本折的表演分析說,決不是十天半月可以練會了就上臺表演的。

撒花降福,本命吉祥,寓意金安。

前幾日聽講課,問說有無料想三五年后怎生模樣,有無覺悟新的一年應有何為。簡直了,靈魂之問。舞臺上霎那芳華,多少工夫日積月累,每一點進益都不會憑空而來。阻力與業障必在前進路上長相隨,片刻雍容喜悅的分享,只在短暫的驛站;之前與其后,必定是默默耕耘心血澆筑的年復一年。不管十年功舞臺上演戲的也好,還是警示“積習未去,此花著身”的原典也好,誰道天花不著身,枯禪過后有余馨。農歷的新年才更像新年,希望不在將來,她就是看待此刻的方式,就是對待此刻的方式。不要等將來了,你若有心心念念之所在,從現在開始,從此地出發。

年少創文學社自名《堂外》,王老師問“凡有動筆,你不想登堂入室”?行動在我,彼岸在天,唯有行且珍惜。好了,文章再長,也有駐筆處,不求鴻篇巨制,但期有始有終吧,還用張大千題詞收尾:《三姝媚·題天女散花圖》。

“天風吹不斷,惹嬌紅紛飄,墮愁沾怨。瑟瑟云裳,擁翠軿無奈,鳳恬鸞懶。月姊相逢,曾記得、霞綃親剪。病起維摩,煩惱依然,鬢絲嗟晚。 誰念春光迴換。嘆幾度隨潮,淚痕同散。一榻枯禪,任世間兒女,夢蔥魂蒨。觸處華空,環珮杳、歌塵棲扇。侭有情緣彈指,余香未浣。”【2019年冬】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佛教傳入中國時,最重要的功能是教化。讓一個普通人信佛,安安穩穩過一輩子,這結果,皇帝老兒最樂意見到。 為什么呢?因...
    夢暖傾城的小屋閱讀 2,596評論 21 18
  • 我們形容物品被拋灑下來的樣子, 常會說天女散花。 那你可知道,天女散花, 它其實是一個佛經故事。 可見《維摩詰經·...
    百科小亂燉閱讀 176評論 0 7
  • 佛經,《維摩經·觀眾生品》略云:“維磨室中有一天女,以天花散諸菩薩,悉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身不墮,天女曰結習未盡...
    方圓雅致閱讀 2,961評論 0 4
  • 天女散花一詞源自佛教中《維摩詰經·觀眾生品》里的一則故事,也是一個成語與傳說。一天,如來佛遙知得意弟子維摩潔患病,...
    琴臺樂坊閱讀 713評論 0 0
  • 今天,我來說一說關于”天女散花“的典故。 故事源于佛經。 一天,如來佛在西天蓮花寶座講經解法,忽見瑞云東來,遙知得...
    平安喜樂2閱讀 1,018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