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影響另一個人,一群人可以影響另一群人。
那輕輕的一推,會讓我們走得更遠更久。
被推著推著,就成為了我們今天的模樣。
成立“五維寫作營”實實在在是我預料之外的收獲。壓根沒想過這事兒,也完全沒有意料到我竟然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營長。。。
當鐘鐘老師在群里一公布的時候,我一臉懵圈,啥情況呀這是?
那一分鐘,腦子里蹦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word天!這完全是躺著就中槍呀。。。
盡管在此之前,我們曾有過很多次思想的碰撞和關于寫作的探討,但正式成立碼字小組的事兒并就此扛起了重任,于我還是有些莫名的突兀的。但這突兀中,也有一種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認可、被信賴的驚喜。
于是,啥也不說,撩起袖子,說干就干!
而我,就這么被推著推著推上了路,至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被信任其實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尤其是當這件事情看上去很繁瑣、有難度、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的時候,伴隨而來的也有沉甸甸的壓力。
但其實,只要開始做了,你會發(fā)現(xiàn)一切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即便這真的有些難。在你嘗試去做的過程中,事情總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而在被推動的過程中,自己的內心是豐盛的。
我有一個朋友,幾個月前見到她時,她正經歷了一場人生中的陣痛。因為身體的原因,一直無法懷上孩子。不得已,她辭掉了她熱愛的工作,依靠手術來完成備孕的過程。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她不僅為此失去了自己的事業(yè),還落下了手術后的一身頑疾。
那個時候的她,身心俱疲。也許是為了讓自己重新振作,也許是為了療愈,她開始轉身投奔于事業(yè),與朋友合伙創(chuàng)業(yè)。盡管她臉上的憔悴依舊寫滿了疲憊。
然而幾個月之后,她的變化讓我驚訝,仿佛又重新拾回了昔日的活力。
從她朋友圈里發(fā)布的動態(tài)看得出她過得忙碌而充實,似乎已經完全從過去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她享受著這種積極而有活力的生活,她認真的樣子讓她變得更富有魅力。
我很好奇,問她何以改變?
她笑著回答我說,沒辦法,因為被人推著走。
我絲毫沒聽出這句話的無奈,反而感受到的是一種濃濃的幸福和享受。
我知道,那一刻,她的內心是滿足的。
原來被推,也是一種幸福。
其實,我們不就是這樣一路被推著長大的嗎?
小時候父母的叮嚀,學校里老師的教誨,職場中上級的督促,學習的路上相伴的死黨,我們一直被推著走,于是推著推著,就成為了我們今天的模樣。
我喜歡這樣被推著走,一群人推著另一群人走。
推動他人的過程,何嘗不是收獲自己的過程。
被推是一種幸福,而推動別人是一種溫暖燃燒的力量,就像照亮遠方的太陽。
從被別人的推動,到萌發(fā)意愿去推動別人,一切似乎很自然的發(fā)生著。
我們不再獨善其身,而是逐漸學會成為路邊的夜燈,用安靜的陪伴執(zhí)著的守候。這是一種溫暖的,輕輕一推的力量。
也許這力量有限,也許依然稚嫩,但只要開始了,只要堅持著,我想,終究會有人受益。這其中,首先便是我們自己。
因為多了那份責任,便更添了一份用心。因為多了一份承諾,便有更多無限的可能,讓我們嘗試去突破的可能。
原來在這不經意間,我們自己已經悄然發(fā)生著改變。
有時候,是我們在推動著別人,而有時候,我們也在推動著自己。因為渴望更好的心,因為期待更精彩的未來,我們一路推著自己往前走。
比如寫作這件事,我們不是在單純的碼字,更是一種對知識的重構活動,對信息轉化的輸出過程。它需要我們調用對知識的理解,對信息的消化,在層層解碼并系統(tǒng)重構的過程中,完成一次自我知識體系的升華。
所以,寫作也是一種倒逼輸入的方式。
這是五維寫作營建立的初衷。為了讓學了五維、學了教練技術的伙伴完成知識的內化,真正運用起來,我們組建了這個群。
而我,也正走在學習與實踐、探索與轉化的路上。
一切剛剛開始,一切也正在繼續(xù)。
信念:用教練式領導力助推他人。
助推本就是一場教練的實踐,而針對教練式領導者提出的五項信念同樣可以放之助推的過程。
1、人是OK的——接納(相信)
從擔心自己做不好,到慢慢的開始去嘗試,我開始接納并愿意相信自己。
而這一切始于他人對我的信任。
“人們會習慣于滿足外界一切正向的刺激。”
就像,當你對一個人貼上正向的標簽時,你會發(fā)現(xiàn),那個標簽下的特征會越來越明顯。這其實在我們孩提時代就已經顯現(xiàn)出來了。
我們夸一個孩子很有禮貌,孩子因此而大受鼓舞,于是她就會越來越呈現(xiàn)出符合這個標簽的行為特征,見到誰都問聲好。
再比如,你與朋友A初識于某個場合,你觀察到她細致的行為而稱贊她體貼周到,善于照顧周圍的人。當這樣的欣賞高頻率出現(xiàn)時,慢慢的,她也會越來越呈現(xiàn)出人們所期望的那個樣子。
教育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組實驗,將數(shù)名孩子分成了兩組,分別給予相同的試卷讓孩子作答。然后對于其中一組的每個孩子給予的評價是“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而另一組的評價則是“你真是一個認真努力的孩子”。
實驗的結果是,被評價“聰明”的那一組孩子為了拼命呈現(xiàn)出聰明的樣子,他們會更關注答題的正確率。而被評價為“認真”的那一組孩子,他們更關注于答題中努力的過程。
用欣賞的角度來激發(fā)對方的進一步可能,不正是教練者們所正在做的么?
你期望什么,生活自然還予你什么。
2、人的行為背后都有一個積極的意圖——動機(探索)
好比我之所以要做這件事情,其動機就是在結伴同行的路上成就更好的自己。因為我相信,有一天,我會因此而感謝自己。
我有一個朋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搭建了一個本土HR俱樂部的公益平臺,十年來,風雨不改。
其間,俱樂部的發(fā)展起起落落,風風火火而后又一度沉寂。
我曾問過他:是什么讓你們這一路堅持、不曾放棄?
他說:就是想在自己的生命中做一點有意義的事。
如今,俱樂部跨過了十年,又迎來新的起點,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讓人由衷的敬佩和贊嘆。
盡管他們依舊在路上,可我已經看到了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
你呢?入群的初衷是什么?你期望在這里遇見怎樣的自己?
3、人是有資源的——調焦(支持)
萬事總是開頭難。寫作也如此。若不是源于鐘鐘這一次的激發(fā),我大概不一定會再這么勤奮動筆。(本來寫到這里的時候,突然群里來了一位日更的新伙伴,呃,這個,我弱弱的飄過~)
其實很多很多年前(咳咳,說得好像自己很老了似的),自己也很喜歡碼字,那時候常廝混于各大文學論壇,活脫脫一偽文藝女青年。
然后突然間像是一夜“覺醒”,放下筆頭,轉而專注于事業(yè)。
現(xiàn)在想想,那時怪矯情的。寫作這事兒本不沖突,沖突的只是自己輸入的還不夠。
如今,重新提筆,雖生澀許多,但卻重拾了久違的沉醉于文字中的暢快。
不過,要輸出就得先有輸入,完成了輸入的動作,你才能思考如何輸出的問題。
所以,問題來了,這資源要從哪里來呢?
找找看,你一定找得到。比如:
1)狠狠逼自己一把,拓展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先提煉結構,再打碎重構;
2)找志同道合的同伴相互督促,相互切磋;
3)閱讀那些優(yōu)秀的作品,學習他們的寫作視角和思考模式,從模仿到樹立自己的風格;
4)最重要的還是行動,先寫起來,在寫的過程中日漸完善。
我相信,你還能找到更多。
4、人會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創(chuàng)建(尊重)
也許我們很難判斷什么才是最好的選擇,但作為教練者相信,人會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
就像我前文中提到的那位朋友,她可以選擇繼續(xù)沉溺于過去,也可以選擇驕傲的重新開始。最終,她選擇了為自己負責。這便是于她最好的選擇。
很多人覺得提筆難,其實我何嘗不是?尤其是丟了那么久的筆頭,生疏已久,全然忘記筆下生花的靈感。
我也可以選擇,寫或者不寫。
不寫當然是最舒適的選擇,我可以繼續(xù)不費力氣的呆在原地。
寫,就意味著我要為自己的承諾負責,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但,我會因此而收獲那個更喜歡的自己。
既然如此,那就寫吧!沒什么好猶豫的!
5、改變是不可避免的——承諾(行動)
嗯,然后我就這樣在路上了。許下我的承諾,付諸我的行動。
教練的最終成果是要將承諾轉化為行動,而身為助推也肩負著這樣的責任。
推動組員的輸出承諾,帶動小組的寫作氛圍,完成落地的行動。
當然,這只是那溫柔的,輕輕的一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