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給小北京的一封小情書。寫的都是一些片段,小啰嗦小絮叨 ?。忙時慎讀,睡前或可助眠。
很小的時候,在北京的出租車里坐著。車開在二環(huán)上,覺得好遠、路程好長,怎么還開不到。彼時真是不知,小北京會變得那么大。
尋老舍茶館而不得,旁邊都是工地和吊車。內(nèi)斂的小朋友只好硬著頭皮去問路邊的大爺。大爺以一種指點江山的姿勢給我指路,氣運丹田、聲如洪鐘。我都走遠了,大爺還在后面指點著路,鼓勵我接著走。
北京人的口音好像總是被人詬病。是啊,他們說話是聽起來拽拽的,各個都跟訓導主任似的,帶著一種不服的勁兒??墒牵戏降膰\嘰喳喳和北方的呼呼哈嘿相比,我還是莫名中意這個范兒。
在什剎海,對,就是那個極商業(yè)化的什剎海。找一個特別裝京范 兒的餐廳坐著。商業(yè)化了,或多或少,那里的店家都有種很逢迎的感覺。可是望向窗外,湖面、垂柳、燈光、遠處似山非山的院落,依稀還是舊照片里的萬家燈火。
上一盤京派點心,合胃口。不是那么甜,口感也有點粗糙,顏色也只是簡單的豆黃、米白、豆沙紅。沒有蘇點的精致,沒有和果子的驚艷,也沒有西點的強勢。但是,合胃口。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京味兒》,有一章寫怎么炒豌豆黃,讀得流口水,在踉踉蹌蹌的地鐵一號線上。
穿過熙熙攘攘的城市,闖進胡同里,卻忽然謐靜起來。偶有清脆的車鈴在身后響起,一位老人家坐著小車緩緩擦肩而過。斑駁的灰墻壁、漆皮剝落的紅門、整齊排列的白電表、一簇簇的黑電線、光禿禿的樹上掛著橙色柿子。
小北京的冬天,從來不是最美的。她孤寂、冷漠、擠、灰大、霧霾、嗆、好大喜功,卻可人兒依舊。
喜歡一座城,真的可以做到喜歡ta完整的真實的樣子。
人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