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去往墾丁的路上,第一次從手機里聽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這首歌。那是我出門旅行的第六天,是一路伴著雨水,天色陰沉的一段旅途。但是大家都很開心,與一年未見的朋友們一起,我們裹著雨披在墾丁的沿海公路上騎電動車,渾身濕透的時候我扯開嗓子唱了一句“那些年錯過的大雨”。所以你看,蒼天饒過誰。青春里沒有一起淋過的大雨,這段旅途上被澆了整整9天。于我而言,這次旅行的意義,不是晴天或者美景,而是回憶以及青春。
我曾經發過一條關于旅行的微博,收到了很多條回復,大概有一半內容出奇地一致:生活就是營營役役的茍且,哪有那么多詩和遠方。我為此猶豫了一會兒,最后刪掉了那條微博,詩和遠方一樣,都是很私人的東西,你看得到,它就會永遠都在那里。而這件事,只要自己知道就可以了。
那么,什么叫做茍且?
關于這個詞我最熟悉的搭配是“茍且偷生”,聽起來就給人感覺活得不夠理直氣壯,透著一股子憋屈。這個詞,陸機《五等論》里這樣用過:“為上無茍且之心,群下知膠固之義。”也是取“只顧眼前,得過且過”的意思。
得過且過而已,就被古人稱為“偷生”。可見古人對待生活的態度,恐怕要比如今的我們認真上許多。
的確,生活并不像歌里面唱的那樣分成“眼前的茍且”和“遠方的田野”,事實上,如果你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還硬要區分,那也只能分成“眼前的茍且”和“遠方的茍且”。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人,他們有的是剛出校門熱血沸騰的新鮮人,有的是在職場隨波逐流混了幾年的老油條。前者是頭腦一熱炒了老板號稱要環游世界,最后不多的積蓄用光或者干脆丟了錢夾灰頭土臉地回到原點。后者是各種潑皮打滾機關算盡要到一兩個月的假期宣布要好好度個假,結果打算去海濱喝啤酒吃海鮮的沒見過新鮮海產,去海島浮潛的在島上呆了不到兩個小時,假期過后連皮膚都沒曬黑地回到辦公室,對所有人抱怨旅行團是如何把好好的度假變成購物一日游。
你看,其實工作和旅行都是一樣,如果你不肯付出心思只想著得過且過,它們也會還你一個敷衍了事的經過和結局。還是那個已經被說了一萬遍的道理,不認真工作的人永遠沒辦法只靠運氣事業有成,同樣,不認真做攻略的旅行者也不可能只靠運氣看遍最美的景色。這二者其實都是同一件事,一個對于工作學習和休閑娛樂統統沒有熱情的人,我實在很難相信他/她的心里還有什么詩和遠方。
然而,這些分明對外面的世界沒有熱情的人,在朋友圈里的回應也是最為激烈的。他們會用無數個感嘆號贊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也會發一整排流口水的表情告訴你能夠出門旅行有多么讓人艷羨,最后得出一個結論:“有錢又有閑的生活真好!”。
我非常贊同這個結論,但對做出這個結論的過程嗤之以鼻。畢竟除了“出生在終點”的極少數幸運兒,我們大多數人每天面對的,都還是關乎生計前途的類似局面。我心里清清楚楚地知道我請到這五天年休的背后是多少個加班到凌晨的夜晚,不只是我,同行的朋友大多如此。傲嬌地表示“本人假多,你們先返程我一個人再玩幾天”的W先生,我們都知道他一臉傲嬌的背后并不是完美公司福利,而是加班換到的調休,是努力工作得到的話語權,是每年每年他在群里向大家炫耀的“優秀員工獎”。而扎著馬尾一臉輕松度假狀態的Z小姐,誰又能看出作為以加班聞名的IT行業中的一員,她是一邊在bug海洋中沉浮一邊還準備拿博士學位,一天之前才從考場鏖戰中出來的呢?
每個人都經歷著自己的兵荒馬亂,而對于我們而言,這些辛苦和忙碌,往往話到嘴邊就滑落成嘴角一個清淺的微笑。
都挺好的。會這樣說。
沒有誰的生活是容易的,我們明白,我們都一樣。
在真正實現財務自由之前,每年能夠有這么幾天,讓我們排開工作,從自己生活的城市里出走,像大學時候一樣快樂地一起玩幾天,已經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沒有誰是真的每天都“有錢又有閑“,我們朋友圈刷旅行合影的背后,也是各自一雙雙為著生活和夢想熬紅的眼睛。
此時此刻,我們經歷一路陰雨,終于一同站在墾丁下雨的海邊。我終于知道為什么臺灣能夠拍出那么多清新怡人的偶像劇,此時此刻,我也可以輕輕地哼出一段淡淡的旋律。我唱了一首想要送給這美麗世界的歌,但我也知道終其一生這段旋律都只會回蕩在我心里。我千里迢迢飛來,看過清水斷崖陡峭的巖壁下拍打著碧藍色的海水,看過雨落在七星潭薄荷色的水面上寂靜無聲,看過墾丁的海水翻滾著果凍一般清澈透明的海浪涌上細膩沙灘。我聽到許巍清澈的聲音在耳機里盤旋,他唱著,“我們赤手空拳來到這世界,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是的,我覺得不枉此生。
我喜歡這樣的旅途,喜歡這樣的朋友,也喜歡我們這樣的狀態。
我們相互嫌棄,相互挖苦,卻也互相羨慕,互相幫助。我們習慣相似,比起抱怨,我們更愿意根據自己的經歷試試看能不能給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我們都愿意認真地生活,盡量地付出,然后坦然地享受收獲的美好。有多幸運,當我們從各自眼前的茍且中抬起頭,看到了遠方同樣的一片海洋。
我想,這也是我們一同旅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