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屁啊!

01

經常聽某位成功學大師說,“你就是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被這句話一激勵,特么容易瞬間就達到高潮!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這不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嗎?

然而,事實上,你真的成為“那個人”了嗎?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不是一個成功人士嗎?為什么,為什么我現在仍然“一無是處”?

你只是說出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尾!現實就是這么讓人瞠目結舌!

細思極恐,你想要成為的那個成功人士,更多時候只是腦海中一閃而過的豪言壯語罷了。

你沒有看錯,只是“一閃而過”而已,就像意淫自己是個成功人士一樣,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平時生活是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子,絲毫不受當時頭腦發熱的的影響。

就像馬云爸爸曾經說過的,“晚上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你依然頑固得像小強那般打也打不死。

02

你依然沒有按照想要成為那個人的方式去思考,去努力,去改變,去生活。過去自己有多無能,現在自己就有多無力,你怎么可能會改變呢?

甚至在你潛意識里,根本就不相信你可以成為那個人,或者說你的思維慣性根本就不是那個人,這阻力可能大得遠遠超出你想象。

你平時生活當中關注的是什么?吃喝拉撒睡,上班下班看電視上班下班……并不是說“那個人”就不用吃喝拉撒睡了,而是你的眼里只有吃喝拉撒睡,然后沒有別的了。

在《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里,當我想要得到某個“奢侈”東西的時候,窮爸爸會說,我們買不起,別癡心妄想了,一下子斬斷了孩子的念頭。

富爸爸則會說,想要得到好東西是好事,但我們能夠通過什么方法得到它呢?富爸爸給孩子希望,并且啟發孩子去思考。這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

天哪,原來我們就是這樣被一代又一代的窮人祖先教傻的,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窮人思維,我們還會理直氣壯地教給下一代,這得有多可怕!

03

你是不是不知道,我們的思維模式是由語言組織的,而你的語言描述的是什么狀態,那個狀態就是你塑造自己的模樣,也就是現實中的你。

而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只是在腦海中一閃而過,就像荷爾蒙飆升一樣,激情消退之后,你就打回原形,就蔫了,并不總存在于你的慣性思維中,或者你腦海里根本就沒有這個人。

你依然是你口中的那個自己,并且有千言萬語驗證了自己的預言:我怎么可能成為那個人,我有幾斤幾兩自己還不清楚,就混球一個,做做美夢倒可以……

好吧!可能你并沒有這么赤裸裸地貶低自己,而是以一種“阿Q式”的勝利自我安慰,平衡無形之中形成的“窮爸爸”形象而不自知,但是你已經不是那個人了。

如果你還不敢相信,有個科學說法叫“自證預言”,你就是你口中的那個人,你一直認為自己不可能成為想要成為的那個人,恭喜你,你的愿望達成了,你確實不是。

你一直認為自己做不成事,你確實一直一事無成。

你一直認為自己軟弱無能,你確實一直軟弱可欺。

你一直認為自己非常不幸,你確實一直霉運重重。

……

04

可能你已經受夠了原來的那個自己了,卻無力改變,但是你真的受夠了嗎?你確定?

假如你受夠了,那么就別在誤導自己了。你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模樣,是因為你過去的種種行為成就了現在的你。

既然目前的狀態不是你想要,那么你從此刻開始,就得做出改變,才可在未來當中成就不一樣的自己,哪怕是自欺欺人,你也要深信不疑自己就是想要成為的那個人,自己先信了別人才會信,信久了你就信了。

但并不是躺在床上做白日夢。“有志者,事竟成”不知道誤導了多少人,其中的“意志”是磨練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正因為你信了,之前認為做不成的事,現在你偏偏不信那個邪,非得努力拼一把不可,即使剛開始做,可能不是很順利,但是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怎么可能輕言放棄呢?于是你就這樣想方設法為自己死磕到底,不斷接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05

邏輯思維的音頻說最近有一個新研究證明:鍛煉可以的帶來更多積極行為,比如,更樂于進行有意義的社交,從而通過鍛煉可以達到治療抑郁和焦慮的效果。

喬治梅森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凱文·揚說:“在消沉抑郁或處境艱難的時候,我們會告訴自己,只要心情好起來就能擺脫困境。可常見的情況是,只有擺脫了困境,我們的心情才會好起來。”

而鍛煉的作用就是,打破這個雞生蛋和蛋生雞的困境循環,通過鍛煉帶來積極情緒,從而讓人去做更多積極行為。

他還說:“抑郁是種折磨,而鍛煉是我們的干預工具。”

同理,那么就像前文提到的“自欺欺人”只是干預工具,并不是麻痹自我的逃避手段,即使你不是想要成為的那個人,但是你依然深信自己就是那個人,或者說正走在成為那個人的路上,這樣不是更大概率地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嗎?

而馬上行動,就是打破死循環最有效的手段。并不是看到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看到希望。

06

羅永浩曾說,演講一定要有好心情。但是心情有時候真不是自己能做主的,難道就只能被動接受外界的干預嗎?未必。

羅永浩說,如果心情不好,但是你又不得不讓它變好,方法就是你用心情好的方式去行動。比如,找個沒人的地方,自己歡呼雀躍一下,就像小孩子那樣又蹦又跳,你會發現自己的心情果然就能好起來了。

這里的理論基礎是:一個人其實由三部分組成,就是意識,感受和行動。一般人的順序是,先感受到負面情緒,然后意識到心情不好,最后體現在行動上。

但是這三個部分的次序是可以強行調整的,你先在行動上假裝情緒好,反過來影響意識,最后改變了感受。

這個方法論同樣適用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你先在行動假裝自己就是那個人,并且用行動影響意識,最后增強成為那個人的感受,再由感受組織成語言思維暗示自己,如此形成正循環。

所以,即使在自己不是那個人的被動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變被動為主動,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人文主義宗教崇拜人性,認為是人類體驗為宇宙賦予了意義。 人文主義的詮釋如下: 1.選民能做出最好的選擇 2.顧客永...
    木魚飛閱讀 552評論 0 0
  • 沙,還是沙。 一個個沙浪向前涌動著,像一只無形的巨手,將沙漠揭去了一層,又揭去了一層。熱浪伴驕陽共生,黃沙隨疾風而...
    感動的夕暮閱讀 336評論 0 2
  • 墨色的天幕掛在頭上,讓繁星點綴得格外神秘。最閃耀的那顆星,定是我們的青春。 旅途中的我們,偶爾也會迷失方向。青春,...
    ZZ585閱讀 250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