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充分闡述了一個人在“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過程中的更合理高效的應對方式、處理方法和思維過程,具體化、清單化、人性化的方法,對生活中引起自責、愧疚、生氣、憤怒的事情進行更加明朗、理智、坦然的應對。
一、認識感悟
暴力是一種應激性反應,是在外界他人或事的刺激下產生的一種心里沖擊波。這種沖擊對我們的情緒造成騷亂,在失去控制的時候,建立一種暴力抑制(緩解)機智,提醒自己:冷靜下來、體會感受、認識需要。
有時,在聽到別人不經意、習慣化的語言交流時,我們認為自己受到了命令、指責或批評。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對方的過錯,我們就會認為自己被貶低了。為了幸福,必須把“別人怎么看我”這個問題放在一邊,一旦我們把所謂的批評和指責,看作是來自他人的禮物——為處于痛苦中的人提供服務的機會,我們就會感到這種幸福。
非暴力溝通,瞄準的不僅是情感溝通的需要,也適用于我們與身體更好的溝通。把體會我們身體的需要納入非暴力溝通練習的過程,是很有啟發的。只有在身體的需要和情感交流的需要雙重滿足的時候,這種非暴力溝通會表現的更加高效、完整和和諧。
二、整個理論體系
傾聽“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站在彼此雙方的立場自由的切換主動和被動、表達和傾聽的角色,采取將一切“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具體化、準確化的表達和描述,更加深入的認識自己、理解他人。
我看到……,我感到……,因為我……,以后可不可以……
我選擇……,因為我……
我生氣……,因為我……
三、摘錄筆記
非暴力溝通——通過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環節,轉變談話交流和聆聽溝通的方式——通過持續不斷的提醒,專注于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
四種典型的異化溝通方式: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不得不、因為、應該、不應該)、強人所難(批評,懲罰)
區分觀察和評論——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評論往往會引起交流的隔閡和排斥
學習體會和表達感受(區分感受和想法)——很多人的感受像軍號一樣單調——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這并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
聽到不中聽的話,有四種選擇:①責備自己,②指責他人,③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④是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使用“我(感到)……因為我……”的說話句式,充分的從看到、感受、需要描述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
個人成長的三個階段:情感的奴隸(為他人負責)、面目可憎(憋屈惱怒充滿怨氣)、生活的主人(表達自己關心他人)
請求幫助——提出具體的要求,避免要求抽象化——通過清單法,將抽象的語言具體化——抽象的語言妨礙了自我認識及與人交流——明確談話目的①買醬油②車開的很慢——請求反饋:當對方給予反饋,表達感激;如果沒有反饋,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積極表達我們的尊重和需要——了解他人的反應①對方的感受②想法③是否接受我們的請求——區分請求與命令:請求更委婉的語氣,請、幫助、建議,不存在懲罰、責罰——懲罰責罰都不是目的,溝通、加強聯系才是目的
學會傾聽——全身心的傾聽,保持關注——不要急切的表達安慰和關心,充分理解體會別人的處境感受和需要(觀察、感受、需要)——不要急著做什么,站在那里——當對方得到充分的傾聽:①談話的氣氛會變得輕松,②他會停止談話——主動給別人反饋,詢問前先表達我們的感受和需要,把我們期待別人做的,以身示范,主動先去實踐去執行——如果別人懷疑我們的誠意,就需要好好審視自己的動機——我們關心的是加深與人的聯系,而不是機械的使用技巧
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我們需要:①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②大聲地提出請求,③換一個環境——無法給別人我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大聲的說出來,不能沉默生悶氣,陷入偏執執拗
傾聽和示弱的能力——傾聽預防潛在的暴力——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可是、但是”之類的詞語進行辯護,要更理智地進行反饋和感受對方的需要——允許別人說“不”,去感受他說不的感受和需要——傾聽的時候可以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感受,讓談話變得生動有趣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是培養對自己的愛——我們選擇改變是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應該是因為羞愧、自責、內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情緒(減少“應該、真的、不得不”)——為什么會自責?因為我們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為什么指責他人?因為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自我寬恕,外衣染上墨水帶來的啟發——讓我們的行動基于對生命的愛,而非恐懼、內疚、羞愧或義務
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一一①列出生活中覺得沒意思,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清單——②在前面加上“我選擇”——③組句“我選擇做……是因為我想要……”,找到自己的需要、出發點,深入了解我們的內在動機——④刪除掉那些沒有意義,可以不去做的事情,比如為了迎合別人、不必要的人情世故
如何理解和表達憤怒——深入了解內心的渴望——為什么我們會生氣,區分外在刺激和內在原因的區別——生氣的原因在于我們的想法,對他人的評判和指責——希望他人因內疚發生改變,就是將刺激和原因混為一談——憤怒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憤怒驅使我們懲罰他人——與其沉浸于“合理的憤怒”,不如傾聽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我生氣,因為我需要……”取代“我生氣,是因為他們……”)——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①停下來,呼吸,②留意我們的情緒,③體會我們的需要,④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避免生氣——①先傾聽別人②了解他們的需要和感受③留意頭腦中出現的暴力想法,而不評判他們——給自己時間,反復練習把每一個指責都轉化成為尚未滿足的需要——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表達內心的想法
使用防衛性強制力的目的是為了防衛,而不是懲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上——懲罰局限性的兩個問題:①希望他怎么做,②希望他基于怎樣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懲罰的代價:產生敵意和抵觸心理,關系疏遠,而又不能夠認識彼此的需要
傾聽內心的聲音——突破束縛,拓展邊界——解決內心的沖突
表達感激的方式——①對方做了什么事?——②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③我們的心情和感受怎么樣?——學會自覺、坦然接受別人的感激——不要那么謙虛,我們沒有那么偉大
練習一:觀察或評論
練習二:表達感受、區別看法
練習三:需要和感受的關系
練習四:提出請求
練習五:傾聽他人并給予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