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最火的電影莫過于《芳華》。就連我老媽也趕時髦地和幾位老阿姨,散步去了電影院,用微信購票,去看了一場趕潮流的電影。而各種關于《芳華》,關于那個特殊時代,關于善良與人性,所謂的觀后感、影評、讀后感,也紛紛充斥了朋友圈。我也不能免俗,連夜看完了小說,淚流滿面,在先生的來了催促下,才睡下。前夜,好友發了個電影鏈接,由于網絡原因,兩個多小時的電影,竟然分三個晚上才看完。依然唏噓!
關于芳華:
? ? ? 我發現很多導演拍電影都是為了圓一個夢。比如周星馳的《功夫》,比如吳宇森的《追捕》,比如徐克的《智取威虎山》……他們都是有情懷的人,拍的也是情懷。而情懷往往是會引起一個時代的人的共鳴。那么,什么是情懷呢?情懷就是含有某種感情的心境。這份心境,這份感覺一直會在心底縈回,揮之不去,是滲透在血液和骨子里的東西,可以一輩子不變。比如馮小剛的《芳華》。別人看電影愛挑毛病,我看優點,看喜歡和感動的地方,捕捉難忘的瞬間。電影開始就響起了熟悉的旋律《絨花》,喜歡這首歌,在那芬芳的年紀經常聽著做作業,那是永遠不會忘卻的記憶。當懷舊的氣息撲面而來時,當悠遠的年代仿佛就在眼前時,整個人被迅速帶入情境中。
? ? ? ? 嚴歌苓、馮小剛有文工團情結。其實我也很喜歡那里的女孩兒,(盡管貌似自己沒有藝術細胞,尤其是缺乏身體的協調性,但這不影響我喜歡看別人跳舞)她們用身體,用舞姿詮釋生命的美好,人長得美,性情又很純樸。影片不遺余力的展現了這些少女們初綻的芳華,柔和的陽光從窗戶射進來,灑在女孩兒們身上,她們的一顰一笑,一抬手一投足都美麗不可方物,像雛菊,仿佛清晨的風,宛若心懷春天的綠葉,撲簌簌,戰兢兢,溫軟軟。她們的懷中是潺流,是夢語,是素遠,是取不盡用不竭的芬芳。跳舞的女孩兒太美了,腰肢柔軟,眼神空凈,嘴角蜿蜒,微笑連綿。
記得吳秀波寫過一首歌《跳舞的女孩》。他癡迷女孩對鏡梳妝時的美麗,流連女孩舞臺上旋轉的魅惑,他的夢里都是婀娜妖嬈的身影。我太能體會這種感受,因為我也有。她們是漫山遍野的薰衣草,好像紫色的夢境。占據了青春的記憶。這是芳華初綻,不染塵埃的空靈,不用說話,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往那一站就是絕美的風景,可入夢,成為萌動的詩華。然而,芳華易逝,青春太短,越美的事物凋零時越驚心。影片大篇幅的渲染了她們的美,當文工團解散,一切已是風中過往時,命運的嘩然,生活軌跡的變遷就愈發能觸動人們的心弦。生活就是一場嘩變,命運波譎云詭,很多細節的發生成為以后生活的線索,它被隱藏,被掩埋,又在某一時刻浮出水面?;厥走^往,一切才昭然若揭。很多結局是發生的必然,只是我們身陷迷局,不曾覺察。
《芳華》里的女孩兒印著時代的氣息。她們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蛛絲馬跡,是情感的細枝末節,只要輕輕掀開一角,往昔記憶就會汩汩流出,散發著神一樣的光輝,那時你才發現,原來,它早已成為心中的某種信仰,執著一念,滿心芳華。電影里所有的旋律我都熟悉,所有的細節都似曾相識,它或在夢中,或存在于現實,是血液里流淌的脆弱和感傷。當滄桑的面容不容置疑地闖入你的眼簾,曾盛開的芳華的記憶,禁不住讓人悵然若失、淚流滿面。其實,我們目睹著別人的生活,卻是在為自己流淚,流歲月之淚,感懷屬于自己的紛攘年華。芳華是短暫的,記憶是永恒的。芳華是璀璨的,生活是孤單的。芳華是舊日里最不能割舍的風景,芳華是一棵老樹上永遠青蔥的枝條,搖曳在時間的河流之上。我們逆流,追根溯源,會發現,那里才是最初的答案,也是最后的答案。很多已知和未知的,都撲朔迷離,又都塵埃落定。
芳華已逝,芳華永在……
關于小說:初陽已斜,芳華不在
對于我來說,或許小說更能吸引我。一直很喜歡嚴歌苓的小說。
喜歡她犀利而深刻的語言,沒有一絲矯揉造作。特殊的時代及價值觀對人性的扭曲和壓榨;脆弱的心靈面對傷害、背叛時的掙扎與痛苦;看透一切時的表面平靜和一心求死都刻畫得入木三分。酣暢淋漓的閱讀之中不時跌入對人性復雜多面的思考與尋解。
出生七十年代,由此對那個特殊年代有著特殊念想。《激情燃燒的歲月》、《幸福像花兒一樣》、《血色浪漫》曾是我最愛看的電視劇。還有畢淑敏老師筆下的《昆侖殤》《鮮花手術》等等那個年代的軍旅生活小說,也讀過數遍,或許是柔弱女子對于軍隊生活的向往吧。
? ? ? ? ? 書的封面上蔥綠的顏色、一只綠軍鞋和一只芭蕾舞鞋,加之書名《芳華》,一切都向我預警,這是那個曾經向往的時代里發生的美麗故事。
如花般的年齡,初陽般的青春。盛放的青春里釋放著肆無忌憚的人性。那光芒太盛,讓人炫目。劉峰與小曼在這炫目的光芒里無所適從,不幸被刺中,造成了一生不能抹去的傷痕,漸漸隱去了本就黯淡的青春之光。被世界遺棄,也遺棄了這世界。
劉峰是個善良的、有雷鋒特質的山東漢子。他盡情的享受著助人的快樂,拿這當做人生一大樂事。人們對他的善良從新鮮好奇到習以為常,到習以為常。而善良也為他帶來了種種實惠,入黨、當標兵、巡回演講、拿各種獎品……與之相匹配,人們開始覺得他的善良是理所當然。并將他釘死在了道德高尚的十字架上,不得食人間煙火。一旦動了凡心,他那高大的雕塑之身便瞬間崩塌、碎裂,還要人人啐之、罵之、踹之,恨不得將他踩成一團爛泥。世界的殘忍背叛讓這個樸實的漢子看清了世事看透了人心,就此寒了心也死了心。青春在最該萌動的時候卻結了冰。
何小曼,一出場便是一個悲劇人物。一出場就是一個被世界遺棄的角色。她的悲劇是家庭直接造成的,社會做了推手。
被打成右派的父親不堪其辱和妻子的冷落自殺那一天,小曼的世界便崩塌了。從此在母親的世界里,她就是一個多余的“拖油瓶”。極度缺愛的小曼懦弱、陰郁、敏感,就像一只被撿回家的流浪狗。她對這世界的態度是小心翼翼、討好取悅。甚至用裝病來換取母親短暫的關注與溫暖。在小小的心靈,扭曲與憤怒卻深深扎下了根。
她拼了命的離開那個讓她恥辱、絕望、憎恨的家。卻不料,從一個泥潭墮入另一個。
家庭給她帶來的自卑、逃避、隱瞞,惡鬼一樣跟著她,讓她在離家之后受到一群年輕的靈魂的排擠、嫌棄、背叛甚至侮辱。她將自己拋棄在了世界之外,隱藏在一片黑暗之中。
而在這令人絕望的黑暗之淵,有人帶給她一線光明,那就是劉峰。雖然他自己本就是一道黯淡的光,卻也給了她這世界久違的善意與溫暖。燃起了她心頭愛的火苗。
兩個被世界背叛的傷心人,演繹的是一場背對背的愛情。這注定是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
一場愛情的萌動幾乎要了劉峰的命,也剝奪了了他曾擁有的一切優待。從此生命中給愛情留下的只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憂傷的黑洞。死了心的他在戰爭中負傷,一心求死卻死里逃生成了一個殘廢的退伍軍人。從此在生活的洪流中奮力拼搏,撞的頭破血流,卻毫無建樹。卻從未拋棄善良的本能。是的,在他身上善良是本能。他慷慨的接受別人的麻煩,卻在自己重病后選擇躲開大家靜靜死去,不麻煩任何人。
小曼在經歷了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后,終于忍受不住生活的忽冷忽熱,大病了一場。從此就只剩下對劉峰的一腔熱情。一次愛戀終身相隨。然而她最終都未曾得到過他的愛情。林丁丁之后,他已無法再愛。她得到的永遠是一個若即若離不越雷池半步的堅守。但她默默陪著他走過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以朋友的身份。替當年背叛了他的一群人做了一點點補償。
也許該怪那個時代,看似浪漫卻也殘酷無比的時代。殘酷的年代里人性也是殘酷的。“墻倒眾人推”、“說別人壞話”、看笑話的行為似乎風行一時,大家把這當做一種風尚,好像不屁顛屁顛跟上就會被社會唾棄。劉峰和何小曼就成為這風尚的犧牲品。激情燃燒的年代,人性也是亢奮而激烈,帶著些歇斯底里的變態。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并不是所有事都讓人覺得激情四射。這是一段殘酷歲月里的殘酷青春。
在劉峰和小曼的曲折故事枝蔓上,串著的是當年那一群風華正茂的文工團演員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看起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給每個人帶去了不同的人生起伏。待歲月遲暮,才發現唯一相同的是,
初陽已斜,芳華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