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室友的習慣,周末的午飯一般是伴著《非誠勿擾》過的;以前一直對這節(jié)目沒啥好感,一是自己沒到相親的階段,二是不如聽相聲帶勁,后來跟著他看了點兒還覺得有些意思。
1. 背景
昨天午飯時翻到 非誠勿擾20140420期 ,有位來自深圳的男嘉賓叫 林凡 ,本科讀生物科技的社科院在讀博士,32歲,學歷高、個子高、收入高的“三高”男士,創(chuàng)業(yè)者,喜歡跑步……而他被討論最多的一點是聰明人、用哲學的方式思考問題。
節(jié)目中黃菡老師注意到他VCR里的這句話:用哲學的方式思考問題,對此問個究竟:什么是用哲學的方式來思考問題?他答難以堅持的東西(比如“讀書”)才會用哲學的方式去思考,會問“讀書的意義是什么”,不然讀書可能會是一件比較枯燥的事情……黃涵老師繼續(xù)問是否“凡事問個意義就叫哲學”?他說不一定,不一定每件事都要用這種方式去思考,比如“刷牙”這件事不需要知道它的哲學意義,“不刷牙就會牙疼”幾乎是常識;后來財神又問“讀書的意義”是什么?他答的大意是“讀書是為了獲取智慧,智慧是自己的,別人拿不走的”。
另外還有幾個片段,比如他解釋自己籃球打得不好的、解釋人體身高早晚不一、闡述讀書的意義、闡述跑步的意義、闡釋“有主意”與“沒主意”的兩個人在一起的可能性、拿《列子》里的事情舉例說明異地戀的信任問題,綜合起來看,他應該是一個做事比較“講究邏輯”的人,也應該是博學多識之人,喜歡鉆研事理(社科院博士,如果對某領域的“事理”具有學術研究級別的探索,應該不足為奇)。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事情是他說自己跟前女友都是“聰明人”,獨立且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說聰明人就會有摩擦,有摩擦時不能很好地妥協(xié),最終造成分手;他的個人資料里提到“過于追求完美”,竊以為也意料之中,善于思考的人會對很多東西看的相對透徹深入(相比不怎么思考這些事情的人來說),會堅持自己認定的東西(在常識缺乏的時代,人們生活、工作、感情中伴著大量的思維和邏輯誤區(qū),有些事情能“認定”好壞對錯已經不容易),在不善于靈活變通的階段,經常會有某些“執(zhí)念”——這可能是“完美主義”的根源之一。
他的心動女生是籃球運動員許諾,然而女嘉賓滅了他的燈;最后知道目標女生是自己,女嘉賓還顯露出懊悔的神情,雖然她事先解釋自己滅燈的原因是覺得男嘉賓講得那些哲學什么的自己聽不懂、思想上無法交流。
搜了一下相關的微博,有人說:
我實在受不了林凡!每說一句話不是哲學就是理論~這是生活,不是discussion或者speech!我真心沒這么高學歷,沒辦法與知識太淵博的人talk,不奇怪所有燈都滅了,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啊!
也有人說
今天看非誠勿擾,我覺得中國人的文化素質還是不高,最后一個男嘉賓林凡說了個用哲學的思維來看世,臺上所有的女嘉賓和三老師不理解,想不通,是他們沒學過哲學,其實萬事萬物都是有哲理,比如堅持跑步,可以用主觀理念的作用的哲理,我們做事成功與否,不是取決于外部客觀條件,而是主觀意志的堅定堅持.
還有
哲學是“智”的范疇,與“慧”無關。學習和研究哲學與小鳥練習刨食捉蟲無異。與烏泱泱的這士那士,這家那家一樣,林凡也是一個聰明人,但是沙子太多,金子很難被看到。
另外也有
非誠許諾遇到同樣身高的五號博士男林凡退卻了,理由是聽不懂他的“哲學思考”。大家不必為他們可惜,這可能是真的。林凡的“曲”過高了點,許諾“和曲”的能力弱了點。
此處對上述評說不予置評。
2. 哲學式思考
2.1 關于哲學
「哲學」本身的定義和哲學的研究對象,本來就有很大爭議;對于「哲學式思考」,更沒見過相關的定義式描述,不過可以探討一下,定一個大概范圍。
維基百科——哲學 中寫道:
哲學研究普遍而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等有關。哲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統(tǒng)化的方法,并且以理性論證為基礎。在日常用語中,“哲學”一詞可以引申為個人或團體最基本的信仰、概念和態(tài)度。
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對英文單詞「Philosophy」(即“哲學”)的描述性定義為:
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于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于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于權威的,不論是傳統(tǒng)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于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于神學。但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當今哲學界對哲學研究對象的理解總體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 哲學的研究對象就是作為整體的宇宙,即是哲學的任務就是對宇宙的整體研究或綜合研究。依據這種理解,哲學即是世界觀或宇宙觀、本體論以及形而上學。
- 哲學研究對象就是人與宇宙的關系或者說人對宇宙以及人生的態(tài)度。在這種理解下,哲學是天文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 哲學其實是對任意一個領域之整體研究或綜合研究。忠實于這種理解的哲學,就是包括本體論在類的諸多分支哲學之總和,如自然哲學、社會歷史哲學、人的哲學、經濟哲學、政治哲學、文化哲學、教育哲學、實踐哲學、精神哲學等。
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的定義為:
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現(xiàn)代哲學研究大都起源于西方傳統(tǒng),但“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相當久遠。如“孔門十哲”,“古圣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于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學家”,“思想家”之謂。值得一提的是,在東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處世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
綜合起來看,可以說在內容上,哲學是研究“道理”的,而且是原理、本質這樣底層級別的道理或意義。這些“道理”涉及“是什么”、“為什么”、“有什么關系”以及“關系”本身的“道理”(“相關關系”、“因果關系”等等)還有基于倫理、價值觀的價值判定;在形式上,哲學不僅涉及邏輯推理,還涉及價值判定對這些道理的“研究”,對人對事,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對經濟,對歷史……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只不過研究對象不同,具體研究方法有差異。
2.2 哲學方式的思考
如果按照上面所述,哲學是研究道理或意義的,那么“哲學式思考”的外延可能就清晰一些了,不妨概述為:
對于任何事、物,以探究其本質、原理以及其與其他相關事、物之間的關系為導向的思考方式。
其中“本質”可看做事物的靜態(tài)屬性;
“原理”可看做事物的動態(tài)規(guī)律;
“關系”可表征事物與外界之間的聯(lián)系。
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鄙人這個表述可能跟文章開頭黃菡老師的一句疑問相似:“萬事問個意義”,而不是林凡所說“只有對難以堅持的事情進行哲學方式的思考”。二是之所以說跟黃菡老師的話“相似”,是因為“意義”還不足以涵蓋“哲學式思考”的外延,平時所說“意義”,大多是指“為了什么”,比如“讀書的意義是什么?”與“為什么讀書?”可以看做等價,而“意義”不能完全覆蓋“事物之間的關系”這個概念,但“關系”是“哲學式思考”的導向之一。
另外,“本質”和“原理”在不同層次上可能有不同的解釋,而且竊以為探究事物本質時,“層次”的范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劃分標準,即對于“多深的層次才算是最底層”這個問題,沒有量化形式的定論。比如鄙人曾經認為研究人的心理問題時,探究到人體內生理層次的化學物質的產生、運行原理就可以算是“本質”層次了,后來看到有人從生物進化層次(“進化”不只是一個探究的角度,還是一個探究的“層次”)深入探究人的心理、甚至對比著其他動物的“心理”來探討,才覺得自己以前的認識淺了一層;但是在任何一個層次,總會有對應該層次的合理的解釋。(有計算機科學背景的童鞋可以類比一下計算機系統(tǒng)的分層架構,從計算機硬件最底層邏輯電路到操作系統(tǒng)中與用戶交互的GUI,每個層次都有自己的運行策略,并且層次之間有一定形式的關聯(lián)。)
最后,以環(huán)保問題為例演示鄙人以為的“哲學方式思考”(以自問自答的方式):
大肆砍伐樹木破壞植被,隨意獵殺各種動物為人類所用,人類的各種生產活動中隨意污染環(huán)境這類行為“好”么?為什么?
不好,典型的“強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至上,自然界中其他所有事物都是為人類存在而服務的想法,會導致人類自取滅亡的。
具體說說為什么要保護環(huán)境、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很簡單,破壞了環(huán)境,人的生活甚至生存就會受到威脅,比如化工廠的污水滲入地下,那附近的飲水安全會受影響,附近的動植物也會受到影響,長此以往,附近居民可能會得各種怪病;再比如大肆砍伐林木破壞植被,會造成土質惡化,水土流失,土壤進一步沙化,時間一長可能會引發(fā)沙塵天氣,更大規(guī)模的植被破壞甚至會影響全球的氣候調節(jié)(比如亞馬遜流域原始森林的破壞),進而間接影響人類生存;其他生物也是自然地一部分,人類是最高級生物,有義務從道義上關懷它們;
上述解釋好像仍然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好像支持保護環(huán)境是為了人類的利益,一切以人類利益為出發(fā)點真的沒問題么?
仔細思考一下,上面的說法確實有點“弱人類中心主義”了。這種觀點還真不一定合理,至少從“環(huán)境正義者”的角度看來,“人類中心主義”所強調的“人類主體”其實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協(xié)調的整體,其內部會因地域、年齡、性別、階級等等因素產生不同的訴求,這是不可調和的。把視野放到地球甚至整個宇宙來說,人與其他生物應該是平等的,不應該具有人類自己幻想的那些優(yōu)越性。
為什么放大視野之后,認為人與其他生物是平等的?
從整個宇宙的視角來說,人與其他生物同屬于“生命系統(tǒng)”;按照現(xiàn)有的物理理論,從宇宙大爆炸開始,整個宇宙就一直向著熵增大的方向發(fā)展,而宇宙中已知的生命系統(tǒng)的運行卻是逆向宇宙發(fā)展方向——生命活動是有序性增加的過程,是熵減小的過程,即“負熵”的過程。從這一點來說,人類不過是生命系統(tǒng)中負熵大軍的一員,并不比其他生命優(yōu)越或者高等。還有理論說“生物會自然而然地珍視他們自己的特征,這導致人類誤以為自己高其他物種一等。”另外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達爾文的“進化論”目前仍然是比較有爭議的理論,比如無法完美解釋“跳躍式進化”的現(xiàn)象,更有人說人類的進化程度并不一定比其他物種高多少,甚至不比人類自己腸內的大腸桿菌的進化程度高多少……總之并沒有充分的理由認為人類就比其他生命高等優(yōu)越。還有物理學家指出我們的宇宙更像是一個由無數精巧的參數(比如“普朗克常數”)維持的微妙平衡系統(tǒng),這個“平衡”微妙到稍微對某一個參數做出一點修改就會打破整體平衡,我們與它們應該是平等的,沒有理由去傷害他們破壞環(huán)境,甚至可能破壞整體的平衡。
個人認為這個話題探究到這個層次就差不多了,至于是否還有更深的層次可以探討,目前不得而知。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個示例,里面的論點、論據以及論述過程在邏輯上可能并不完全可靠,但對于大多數生活中的問題,已經足夠,因為大多數問題對于普通人來說幾乎不可能做到學術級別的論證,能做到自己組織論據,按照一定的過程、方向去思考,得出一些大致合理的結論,就“夠用”了(這里的“夠用”,大致可以指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2.3 “哲學方式思考”的意義
上面說過,“哲學方式思考”特點之一是思考本質、原理層面的“道理”,為什么要往底層方向思考?竊以為至少有以下兩點原因:
- 很多事、物是相通的、有聯(lián)系的,越往底層本質、原理層面,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往往會越清晰,清晰的聯(lián)系會對處理類似的問題有莫大的幫助;另外,如果把“因果關系”看做“縱向關系”,把“相關關系”看做“橫向關系”,那么不同事物之間的“橫向關系”應該是“類比”(“類比修辭”或“類比推理”)和“比喻修辭”的理論基礎;于此,不同領域之間的研究可以借鑒彼此的處理方式、從彼此領域獲得靈感(比如量子論對其他領域的影響、信息論對其他領域的影響、控制論對其他領域的影響等等)
- 底層的本質,與其外延的關系。“本質”可以類比為手電筒,其外延可以類比為手電筒射出的光照區(qū)域,區(qū)域中任何一點都可以引向那個“本質”,即一個抽象的“本質”點可以映射到很多具象的、“淺層次”的事物,本質可使人們脫離具體的形象進行創(chuàng)新活動;認清事、物的本質,無疑會為處理相應的問題帶來有益的幫助,所謂“對癥下藥”,“癥”需要是根本原因。
其他的,主要就是能把事、物看得清楚透徹引申而來的益處了,此處不作進一步總結。
2.4 “哲學方式思考”的一些特點
- 深度,“縱向”的,盡量往本質層面思考;
- 廣度,要橫向思考不同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涉及范圍比較廣;
- 邏輯自洽性,這種思考方式的思考過程在邏輯上不是嚴格自洽的,不能完全用形式系統(tǒng)里公理/定理推導的方式進行嚴格論證(或許偶爾可以)。這一點可能也是“哲學方式思考”與“科學思維”和“理性思維”最大的不同點(“科學思維”和“理性思維”的定義也不清楚,但字面理解,“理性”與“科學”的特點之一就是邏輯自洽,是在形式系統(tǒng)中可以嚴格推演的)。“哲學思考方式”的目的只是讓當事人的思考在自己自定義的“形式系統(tǒng)”中達到一個偽邏輯自洽的效果,即當事人自己覺得合理(但是用盡量理性的方式),可以說,科學意義上的邏輯自洽是本文所討論的“哲學方式思考”的極限值。
- 大概的效果:如果你見過某些人很“厲害”,總是一句話就說到事情的點兒上,那是別人稍加思考就看到了本質;如果見過有人說的話讓你聽著不明覺厲,那可能是他思考的深度你無法企及;如果有人在不同事物間做出的比喻、類比讓你拍案叫絕,那可能是他看到了不同事物之間在“底層”一些隱秘的、常人難以覺察的聯(lián)系。這些例子大概是本文所談思考方式的常見效果。
目前就想到這么多,以后若有再另行補充。
2.5 “哲學方式思考”的弊端
世界上的大多數事物都不會只有單調的一面性,一般會有兩面性,還需要依看待它的角度而定。“哲學式思考”也不例外。
“哲學式思考”總體是以結果為導向的,一般會要得出一個結論,盡量實用的結論。其效果是人會把事、物看的更清楚、更透徹、更全面,但它并不是萬能的。本質上說,這只是一種思考方式,是一種更理性、更科學的思考方式,純粹的“哲學式思考”理論上是完美的,正因為這種“完美”,現(xiàn)實中幾乎不可能做到完全、絕對的“哲學式思考”。比如《非誠勿擾》中的林凡,他分不清“智慧”和“聰明”的區(qū)別(也可能場上緊張,一時想不清楚)
首先,理性的對立面是“感性”、“情感”,這是“理性”的孿生兄弟。“哲學式思考”會讓人對情感體驗也感覺異常清晰(而不是渾渾噩噩混沌模糊),它讓人盡量看清楚真善美的同時,也會把假惡丑看的同樣清楚;更加清晰仔細地體會快樂幸福的同時,也能讓人在困頓痛楚的時候思路異常清晰,進而痛苦的情感體驗也會同樣提升。
另外,“情感”之外也有一些弊端,甚至是組合式的“弊端”,盡管可能不是因這種思考方式而起。比如過度理性可能會讓人變成情緒控制狂,甚至會到冷血的地步;事情看得過于清晰透徹,可能會在某些點上變成“強迫癥”或者過度的“完美主義者”;另外,如果平時善于思考,而表達方式出了問題,也一樣會帶來一定的麻煩,還拿上面的林凡舉例,竊以為,對于有一定學識的人,思考的深度確實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思考的內容對于一般人來說也難以理解,所以跟普通人交流的時候,沒必要把深層次的東西一股腦兒掏出來,這樣會形成直接的溝通障礙(當然,節(jié)目中也可能人家故意這樣說那些有些深奧的話,用以試探女嘉賓,對這些事物或者思考方式的熟悉程度,因為如果對于男方自己輕而易舉能理解的事情,女方完全沒有概念的話,以后的交流可能確實會有問題),于此,對自己思考的東西做到“深入淺出”地表達,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
需要說明的是,“哲學式思考”還是一個概率問題,即使做到完全的“哲學式思考”,也不代表遇到的問題就一定會解決,因為這只是順利解決問題、深刻認識事物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就像“努力”的意義,不努力一般不會成功,拼命努力也不代表就一定成功,只是會增加成功的概率而已。
3. 養(yǎng)成好的思考習慣
總體上來說,個人認為“哲學式思考”是個很不錯的思考方式。至于怎么養(yǎng)成這個習慣,除了多看、多記、多注意、多動腦、多總結、多聯(lián)想、多對比,還沒想到別的什么好辦法。
4. 寫在后面
才疏學淺,對好多方面并沒有過深入研究,總體屬于“想得太多,讀書較少”的水平;看非誠的時候靈光一閃,一些思考的碎片整理出來,混亂寫就這么一篇;一定會有很多紕漏,歡迎賜教,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