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故鄉

? ? ? ? ? ? ? ? ? ? ? ? ? ?

又到年關,人們像侯鳥一樣,重復著每年一度的大遷徙,只因為內心所系有他們的親人,有他們的故鄉——

? ? ? ? ? ? ? ? ? ? ? ? ? ? ? ? ?(一)

“故鄉”是個很溫暖的詞,有時候故鄉其實是一個簡約卻有著豐富情感的句子。

對于從農村出來的70后,“炊煙”也許是詮釋故鄉情節最經典的畫面了:那村口一定有一棵生生不息的老樹,往前不遠的老式的青磚瓦房和房頂上的煙囪,還有因為游子的歸來而裊裊晃動的炊煙,這些景致像發黃的老照片,在記憶的深處塵封。想家的時候不一定出現,卻在懷舊時才從心底里幽幽地冒出來。

我對故鄉的理解一開始其實是很單一的。就像字典里的解釋一樣——故鄉:家鄉,自己出生的地方(native place;hometown;brithplace)。《樂府詩集木蘭詩》: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還有一種解釋——原籍的意思,即本籍,祖居之地。明 李贄《答李見羅先生書》:“向時雖有賤累,今皆發回原籍,獨身在耳。”

? ? ? ? ? ? ? ? ? ? ? ? ? ? ? ? (二)

說起故鄉,不能不說游子。中國向來不缺游子,就古人來說,出趟遠門實不亞于生離死別一般。家人親朋中有難舍難分的;有“無語凝噎”的;有涕淚橫流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孟浩然)”、“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韋應物)”...仿佛這一走就再無相見之期。那是因為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那時候天地實在太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看看,都到了如此恍惚的狀態了!

實在不能怪古人多情,對于一千年前身在異鄉為異客的游子來說,“故鄉”這個詞該有多么溫暖啊……古人的思鄉情節也許是中國文化中所特有的形態。透過千年遙遙望去那些以信箋形式傳留下來的鄉愁也許是人類心底最唯美的情感了!如同美酒般清冽醇厚,積蓄千年,芬芳不息。

和古人相比,今人的思鄉情節已遠沒有那么濃烈了。想家了,一個電話,一條信息,如果不夠就視頻。再不行就買張飛機票,哪怕千里之遙,也能頃刻趕回。沒有關山萬里,重重阻隔,也就不會有那“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時光真是一只神奇的手。對于蒼茫宇宙來說,千年時光只不過一瞬,就在這一瞬間,時光之手輕輕一拂,世界變得觸手可及。思鄉情結于是像那裊裊炊煙越來越淡,再也沒有古詩詞里那種味道了。不知再過多少年,“故鄉”也許僅僅就是一個詞匯而已,除此再無其他!

? ? ? ? ? ? ? ? ? ? ? ? ? ? ? ? (三)

世界變得小了,故鄉便不再遙遠,鄉愁也變得老態龍鐘了。習慣了在古老模式里懷鄉的人終究還是豁達起來——

“所有的故鄉原本不都是異鄉嗎?所謂的故鄉,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落腳的最后一站(楊明)。”

“客里似家家似寄”(劉克莊詞)。

“生命是瓶中的鮮花,愛情是不落的晚霞,家庭是暫時的溫暖,墳墓是永久的故鄉。”(老鷹)。“故鄉”用在這里,似乎是怎么也讓人親切不起來了。但我想:人若死了,埋于地里,不如化作青煙,悠游天下。如此胸懷乃大,故鄉即天下,天下即故鄉……

(2017年1月8日午夜于望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