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職業選擇,應該說是慎而慎之的。我們不能說,他會影響我們一輩子,但不得不說,他會影響我們一陣子。一個符合自己興趣,價值觀和追求的職業,會給人以足夠高的成長和喜悅。而越早地摸尋到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的夢想,無疑就能越早地做準備。無疑,這是一種幸運。
于我而言,我不像那些在初高中年代就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兒,算不上幸運,但也不至于太過不幸,畢竟人生千千百百種,尚未發現自己熱愛什么的人,才是社會的常態。當然,我也不能光等著天上掉餡餅,總是自己主動尋找靠譜些。
尋找自己職業的道路,大概就這樣開始了。
我粗略地研究過手機,快消,媒體和餐飲,也接觸過官場和偏門路,最終還是發現互聯網比較自在。他的開放,包容,勃勃生機讓人著迷;他的相對簡單,自由,讓我不由自主地享受。于是乎,在14年的時候,我確定了走互聯網行業。
想想14年的互聯網,是怎樣一個爆發場面,移動互聯網新興,人才匱乏,幾乎想進互聯網的,大多都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拿到不錯的薪水。就算是一個普通大學生,在O2O百花爭鳴之時,地推多如狗,掃碼遍地走,如果把握得好,也能撈到第一桶金。我也不例外,也在那個時間段,一股腦沖進去各種折騰。
在那之后一兩年,我廣泛嘗試了技術,地推,新媒體,銷售,運營,個人創業,兜兜轉轉方才看到了互聯網的半尺模樣,發現了產品這樣一個新生物種。初見之時,那是怎樣一種驚喜。
“你好呀,我是四爺,我該怎樣靠近你,成為你?”
“你為什么想靠近我呢?”
“因為我覺得,成為產品,才是我想看到的自己。產品思維的養成,可以讓我深刻研究市場,挖掘用戶的需求,為用戶解決問題。這極大滿足我的成就感。同樣,我也可以利用產品思維,挖掘自己的需求,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設計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去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此外,產品對于理性和深度思考的偏好,對于嚴謹邏輯的追求,也同樣符合我intj的個性,在他人覺得枯燥無趣的東西,我偏偏甘之若飴。而且,產品由內而外而又不太外(太外如銷售),由外而內而又不太內(太內如技術)居中調性,恰恰對應宏觀把控產品,規劃產品從0到1乃至100所必要的技藝。
總而言之,無論是對這個崗位能力和思維的向往,還是個人性格的契同,都無不讓我往產品的路上走。”
于是乎,我就往這條路上走了。
我不敢說未來會怎樣。但我很享受做產品的過程。每一次對用戶需求的挖掘,每一次產品的迭代,每一次看到用戶使用我們的產品解決了問題,每一次發現自己新的可能性,每一次看到自己的成長。都讓我覺得,我所選擇的這條路,是對的。
是的,不光是不是有人黑,我照樣說,我是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