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偏見的博弈???——評電影《十二怒漢》

不會被歲月淘汰的黑白經典

電影《十二怒漢》由導演創作于1957年。影片講述影一個在平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案件的旁觀者和兇器均以呈堂鐵證如山,而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于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里討論案情,而討論結果必須要一致通過才能正式結案。而有罪與無罪的比例卻以11:1到10:2再到9:3直到1:11,最終以12票全部認為“無罪”而結束。影片時長96分鐘,除去前兩分鐘和最后兩分鐘,影片全部取景于一個封閉的房間,12人組成的陪審團在這個房間中進行討論,由于制度規定,他們必須全部統一才可以結束,而當大家都認為答案毋庸置疑時,卻出現了一個反對力量——8號,雖然只有薄弱的一票,但美國的民主制彰顯于此,審判不能通過,討論繼續……而當他不斷說出自己的理由后,投票趨勢不斷發生逆轉,而有的人心中的過往經歷讓他們無法擺脫個人感情做出判斷,這是一場理智與偏見的博弈。短短90分鐘,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內,12個人物全部有血有肉、特點鮮明。投票逆轉背后折射出的民主制度以及人性色彩也頗有深度,即使已過半個世紀,也依然不遜色與用現代科技做出來的彩色電影。

偏見讓人無法正視現實

12人的投票從一開始就不能達成共識,因此要在不斷的溝通中陳述自己的觀點。但他們陳述自己的理由后扔不能改變另一邊觀點者的看法時,他們便會說出一些帶有個人偏見的理由,這些理由在他們心中順理成章,但在別人眼中卻是沒有理智的。

比如有一個人認為“他生于貧民窟,那是犯罪的溫床。”這句話對“貧民窟”的人帶有深深的偏見。貧民窟的人就都會犯罪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再比如12人中的“父親”形象,他因為自己兒子曾經犯錯毀了自己的事實而認為這個男孩也一定是一個在成長中出現問題最后犯錯殺了父親的孩子,因此他在影片一開始討論之前就私下對另一個說過一句“我覺得現在孩子得吃點苦頭,才不敢惹麻煩。” 后來也有“現在的孩子,都是這個樣子。”的臺詞。顯而易見,他對男孩是否殺人的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斷,而是對“現在的孩子”存在偏見,在他看來,也許“現在的孩子”都出了一些問題。而他無能為力,所以他失去了他唯一的兒子,而作為這個案件的陪審團之一,投出“有罪”一票然后讓男孩受到懲罰,也許就是在他看來給孩子吃點苦頭,以讓他們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正確方法。也正因為如此,他是最后一個仍然堅持男孩子有罪的人,并且到最后還語無倫次、歇斯底里了一通。

是因為偏見,而讓他們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良知喚醒理性

雖然有的人因為個人偏見而盲目輕信了看似“確鑿到無可挑剔”的證據而認為男孩是有罪的。但當理性的人表達了理性的判斷后,那些人逐漸冷靜下來,他們慢慢開始明白,他們所面對的,不是數學試卷上一道隨意的選擇題,而是一條鮮活的生命。也許他們“無罪”的判斷是錯誤的,但在任何一條生命面前,我們都不可以隨意選擇。因此,他們學會了理性的思考,也許他不是“無罪”的,但已提供的證據不足以確定他就是“有罪”的。而一向固執的“父親”歇斯底里后選擇投出最后一個“無罪”票。

看似沒有懸念的開始,一波三折的過程,平靜的結束。這場戰役,理性最終戰勝了偏見。

心靈是一切的源泉
? ? ? ——淺評《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講述能詩善畫對世界充滿熱情的男主人公維特愛上了法官的女兒綠蒂,而綠蒂最終嫁給了早已定下婚約的阿爾貝特。從此維特陷入愛慕思念綠蒂但又無法擁有她的痛苦之中,在這份痛苦中最終他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本書也幾乎是作者歌德前半生的真實寫照,全書采用書信的形式。讓主人公維特自己為自己說話,其實,也是作者自己闡述自己。此書在1977年發表后便很快引起強烈的反響,歌德仿佛不小心揭開了歐洲當時一個正在沉睡的秘密,掀起了一陣維特熱,眾多年輕人在愛情面前選擇放棄生命。甚至歌德在第二次修改出版此書時特意加寄語希望讀者不要步維特的后塵。

對于維特的自殺。人們大多持有不同的觀點。很多人為此感到不滿,人生在世有很多值得留戀的東西,為何只為了一個女人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維特的死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除了失去了生命,綠蒂和阿爾貝特也會因此內疚一生而無法幸福的生活。但有的人認為維特的死是偉大的,他在遺書中寫到本想殺了所有人再自殺,但最終還是決定自己來承擔所有的痛苦。愛的太深才會讓自己想不開,他的死也是對綠蒂的愛。既然無法有用,不如這樣永遠消失給你平靜的生活。

無論他的決定是否正確,但相信維特得到了真正的解脫。至少他再也不用看到日出就心情變得糟糕、再也不用努力和心愛的女人保持距離、再也不用委屈自己的感情了。心是一切幸福和一切痛苦的源泉,他的心靈告訴他的答案,他便從此不再煩憂。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