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弓之鳥
——【戰國策.楚策四】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京臺之下,看見有一只鳥從頭頂上飛過。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射下來。”“射箭能達到這樣的功夫?”魏王問。更羸說道:“可以。”說話間,有雁從東方飛來。當雁飛近時,只見更羸舉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隨著“咚”的一聲響,正飛著的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于是,好奇地問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將空中飛著的雁射下來的。更羸對魏王解釋說:“其實也沒什么,我猜測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怎么知道這只大雁受過箭傷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繼續對魏王說:“這只大雁飛得慢,叫得悲。”魏王還是一臉茫然。
更羸接著講:“飛得慢是因為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得悲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里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再也飛不動了,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成語“驚弓之鳥”便由此而來。
【注釋】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惶恐不安。
【學以致用】他在那件事情上吃過大虧,老是擔心再次發生類似的事,真是驚弓之鳥啊。
【力圖說】這是一則寓言故事,被選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教材中。想必許多大人小孩看到這都會情不自禁地想,這故事我早就看過了,簡單啦......真的簡單嗎?那力圖認為,這故事看似簡單,實質非也。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曾經受過驚嚇的人再遇到類似的情境,就會非常害怕,這是基本的常識。
而這則故事中更羸就是根據常識,透過細膩的觀察、精確的分析和判斷,得出“驚弓之鳥”的結論,而演出虛拉弓弦就能射落大雁的“高超劍術”。更羸這種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只有長期努力的學習和積累經驗才能培養出來。
鳥之“驚弓”,是動物的本能,更羸巧妙地掌握了它的規律,運用自己豐富的狩獵經驗,從大雁飛翔的速度和鳴叫聲中,判斷初動物的內在心理。其實生活的所有現象,都蘊含了能揭露出內在的線索,只不過,我們必須由外而內仔細地分析,才能掌握問題的關鍵,求學、工作、做人都是如此。
受過創傷所得的經驗教訓,深刻而珍貴。如果要從創傷中提煉出寶貴的教訓,就必須痛定思痛地反省,培養斗志,使傷口在肉體和精神上都與和了,再重新出發。否則,創傷只是表面的愈合,但心靈的并么有得到恢復,就很容易變成“驚弓之鳥”,更不堪一擊。
【力圖說】作為家長,身為教師,倘若有一天,你遇到一小孩對你說,“請計算寶寶內心的陰影部分面積”,你會怎么想?其實已經遇到過兩位小朋友(巧合的是,兩小孩都來自廣州市某一家有名的的學校)因為在學校里受到同學欺負,報備班主任,班主任老師沒有及時處理,事后也沒有及時更進,最后孩子的的心理變化為“班級存在感劇跌”、“自信心受挫”,做事情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得罪”了誰......聽著這樣的事情,力圖的內心是難受的,氣憤的!但是我卻不能去改變什么,現在唯一能做的是,把“受傷”的孩子引導出來,并竭盡全力去保護好沒有受傷的孩子。培養孩子們預防和克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
2017.3.30 ? 20:08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