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眼界與見識(Wisdom),第二是志向與投入(All In)。戰略,所需者繁,要害者僅此二點足矣。——王老師
一、什么是戰略?
戰略的本質是企業適應環境或改變環境。
1、戰略一詞來源于國外,從法約爾管理的5項職能到以波特為代表的競爭戰略學派,逐步發展至今戰略叢林階段,百花齊放。
企業成長需要借助企業內部資源,核心是價值創新與核心競爭力的轉移。
2、中國古代“戰略思想”一開始就登峰造極,發軔于《易經》,在《孫子兵法》中光彩奪目。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老子》57章),說明了治國與打仗的區別。但是,正和奇背后的“道”則只有一個。遵循這個道進行戰爭謀劃,古代稱為權謀,當今稱為戰略。
《孫子兵法》的《計》《作戰》《謀攻》三篇,可以看作從不同角度論證戰略的一組文章。孫武強調“先計而后戰”,就是說,戰略是行動的前提。在強調“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后,孫武提出了一個戰略分析的框架,即“五事七計”。
所謂五事,是道、天、地、將、法五個戰略要素。道,指道義,民心向背如何,能不能做到上下一心,“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生,可與之死,而不危也”。天,指天時,“陰陽、寒暑、時制也”。地,指地形,“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指將領狀態,“智、信、仁、勇、嚴也”。法,指軍隊的組織編制,“曲制、官道、主用也”。對五事要進行七種考量(五事加上兵卒和賞罰),“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七計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君主是不是有道明君,能不能做到上下同意;將領的能力如何,決定將領能力的智、信、仁、勇、嚴五個要素的程度和組合如何;天時要進行陰陽吉兇的判斷,對寒暑時令的分析,古代這方面的具體技術有觀星、望云、省氣等等,以考察己方占有何種天時,有何不利天時;地形要進行遠近(長短)、險易(坡度大小和平仄程度)、廣狹(寬窄)的分析,判斷是生地還是死地;軍法制度是不是健全,曲制(按照陣法的軍隊如何編制)、官道(各級軍官如何配備)、主用(兵器甲胄和糧秣供給)各方面對作戰的適應程度和范圍;還有從軍法延伸出來的兵士強弱程度,訓練情況,賞罰執行的嚴明程度等。
二、如何進行戰略規劃?
咨詢師的職業素質不是反映在最后一步結論和方案的正確與否,而是反映在整個思維過程和工作邏輯上。
任何一個企業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都是基于特定的產業結構的;同樣,任何一個企業的價值,也都是基于特定的產業結構的。當我們試圖去改變一個企業的盈利能力或企業價值的時候,我們的眼光不能僅僅局限在“企業經營和內部管理”上,局限在一個企業的供研產銷運營上。我們還需要把眼光投放到這個企業身處其間的那個產業結構上。
1、借助常用戰略模型:戰略三層次理論、ECIRM模型和產融互動模型
(1)戰略三層次理論:事業戰略、競爭戰略、
公司戰略解決的是公司目標、中短期以及中長期目標的達成,一個公司需要成為什么?(戰略定位)走什么路?(路徑選擇)需要什么?(資源籌配)
事業戰略:產業方向、業務結構、業務邏輯(商業模式)
基于產業機會選擇事業戰略、基于資源和能力選擇事業戰略、基于價值觀、人生觀、夢想、愿景或偏好選擇事業戰略等。
競爭戰略:格局、產品、策略。謹防直奔產品和市場,一猛子扎進去,出不來。
布局/格局怎么做?產品和服務怎么做?(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策略和打法怎樣?
職能戰略:公司治理、組織、流程、人力資源、研發、制造、采購、營銷、財務、企業文化、信息系統
(2)ECIRM模型
ECIRM模型中一個因素可以進行替換(R-Internet)。使用時,先在模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大部分的公司都是管理型的公司。資本-產業型公司是順時針開始發展,資本、產業、資源、管理;而資源-管理型的公司,是逆時針發展的。
(3)產融互動模型
產融互動:持續成功的企業,應該是產業和市值兩條曲線的不離不棄、形影相吊、相生互動、螺旋上升。
2、進行戰略規劃的步驟、方法與要點
首先確立企業的使命與愿景(戰略展望),拆分成企業自身的業務、財務和組織管理目標(目標體系),并指定具體的行動計劃(戰略計劃),它是目標的展開,是在約束條件下從目標中演繹出來的工作內容體系。在具體執行的時候,考慮“6+4”,即“人財務+責權利”,“思想、組織、隊伍和文化建設”。最后,觀察和監測周圍環境的變化,進行適時調整直至徹底推翻。(戰略評價:績效評估及戰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