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重看《機器管家》,當初是木西西推薦的,始終難忘前半部分的憂愁調子。
這兩天翻到之前寫的豆瓣短評,發現還是一樣的意見:
不喜歡后半部分。前半部分細膩而憂傷,徐徐鋪展,說到對人的不解以及厭惡,說到自由,說到情動于中而不能發之于外,多么動人,多么有分寸;后半部分完全為了愛情,而追求變人,流俗了,也削弱了前面的鋪墊,甚至與前半部分齟齬。機器的終極追求變成新的物種,才更有看頭,前半部分是有這個暗示的。
看《機器管家》,最動人的時刻,不是離別,不是重逢,而是當他為億萬精子的死去耿耿于懷,為生命的奧秘隱隱不安,開始思索自由的真諦,最終獲得自由身,出走,在天地之間尋找同類,走過山川,走過日月,走過風霜雪露,走過城市,走過人群,沒有同類。
那一刻,有朝悟道夕死可矣之感。
遺憾的是,影片并未就此結束,后面落了下乘,要變人,導演可能太高看人類自己了。再往后就更俗套而冗沓了,為了愛情,為了與二小姐的孫女(其實不過是對二小姐愛的過繼)結合、廝守,一步步淪落為人。
退一步講,即便按照我們人類自己的價值觀,也是“自由價更高”啊。怎么會為愛變人?大概機器人與人的愛情更有噱頭吧。
我現在想,這部片子,前面幾乎無可挑剔,如果能把后半部分順序調整下,效果可能大不一樣:機器管家安德魯不理解愛情的奇妙,卻日久情深,與二小姐擦出火花,并為之追求自由身乃至變成人。然后,當美夢成真,安德魯日漸發現,自己并非人類,是新的生命物種,于是離別,出走,尋找同類,沒有同類,繼而追尋生命的終極奧秘。這時候音樂響起,接上最動人的那一幕——在天地間行走,上下求索,走過城市人群,走過風霜雪露,走過山川日月……全劇終。
理想的結局,還有一種,而且拍出來了,那是《銀翼殺手》中人造人首領的著名獨白:
我見過你們人類無法置信的景象,我目睹了戰艦在獵戶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燒,我看著C射線在唐懷瑟之門附近的黑暗中閃耀。所有這些時刻,終將湮滅在時間中,一如眼淚,消失在雨中。
時間到了。
說完就坐化了。
說起來,《機器管家》最感動我的那一幕,跟《燃情歲月》中最感動我的一幕,實在異曲同工?!度记闅q月》里,二弟崔斯汀與弟媳蘇珊好上沒多久,毅然出走。崔斯汀三弟兄性格迥異,都是悲劇。大哥隱忍憂郁,崔斯汀野性難馴,三弟山繆爾年少沖動,參軍戰死。崔斯汀的出走,是他的必然命運。那一段的背景音樂與《機器管家》極其相似,悠揚感傷,又有生命釋放之感;情節也高度一致,都是經歷山川日月。
不同的是,機器管家走了二三十年,沒走明白;崔斯汀走了一兩年,野性不改,回來沒有重續前緣。他跟她不是一類人。崔斯汀代表野性、自由的一面,與從政的大哥、改嫁大哥的蘇珊始終不是一類人,雖然曾因親情和愛情而親密,但終于分道揚鑣。
這兩部片子里有一種東西,同樣打動我。
周作人寫過一篇《勝業》,里面說:
偶看《菩薩戒本經》,見他說凡受菩薩戒的人,如見眾生所作,不與同事,或不瞻視病人,或不慰憂惱,都犯染污起。只有幾條例外不犯,其一是自修勝業,不欲暫廢。我看了很有感觸,決心要去修自己的勝業去了。
又說:
或者有人問:“你?也有勝業么?”是的,各人各有勝業,彼此雖然不同,其為勝業則一。
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時,大為傾倒,大受觸動?!靶拮约旱膭贅I去”,說得多么灑脫,多么決絕,又多么快意。我也決心仿效,可惜茫無所從。
照我的理解,安德魯的勝業就是尋找,不只是尋找同類,更是尋找自己,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崔斯汀的勝業也是率性而活,而愛,一直到死。
第一次看到宮崎駿《起風了》時,又立馬想到了周作人的《勝業》?!镀痫L了》肯定不是宮崎駿最好的作品,卻是我最認同的一部。當時跟羅虎兄討論,他覺得主人公太不近人情,有點冷血,特別是對妻子。我卻深深理解主人公的選擇。他選擇了設計飛機,這是他的勝業,所以不為其他一切所動,包括愛情。電影本身更讓人沉浸其中。于是,我又有了修勝業的沖動,可惜還是不知道自己的勝業是什么。
三部片子都籠罩著一層悲涼之霧,像是淡淡的生命的哀愁,但是要么肆意(《燃情歲月》),要么沉靜(《起風了》),要么幽深(《機器管家》前半部分),都不局限于愛情。
我知道,遲早,我們終將意識到,生命中有比愛情更重要的東西。
《起風了》里,主人公堀越二郎很少解釋,夢中他的偶像意大利飛機設計師卡普羅尼對他說:
創造性的人生,為期只有十年,這無論對藝術家還是設計師都一樣,你一定要盡全力,度過屬于自己的那十年。
站在十字路口的我,度過了三十春秋。起風了,是時候求索屬于自己的勝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