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水逆”實際上講的是職場中人人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如何面對工作生活中的僵局?
你根本不需要管星座上的“水逆期”,只要感覺思維混亂,隨時可以按下“暫停鍵”,讓自己進入“水逆”狀態。
“水逆式思維”,可以把“專注思維與發散思維”結合,把造成問題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分開
進度在“逆行”,生活卻仍在“前進”,每一段經歷有其獨特價值。
1
職場有三大“背鍋俠”——上面的規定,下面的執行力,還有“少壯不努力,老大怪水逆”。這不,我們平常工作中出了點差錯,常常會自我解嘲地說:“是不是水逆又來了?”
你看,我們其實是把“水逆”當成一個娛樂話題、人際交流手段來緩解自己的尷尬,未必真當回事,頂多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原則,處處小心點。
盡管所有的統計數據都不支持占星學,但一點都不影響很多人對星座的熱情,讓同道大叔一類的牛人把它做成幾十億的大生意。
不過,我倒是有點好奇,諸多星座名詞中,除了十二星座之外,為什么職場中最有名的莫過于“水逆”呢?
2
“水逆”是水星逆行的簡稱。在占星學中,水星掌握我們的理性客觀思維,主要負責兩件事:一是思考,二是溝通,逆行就意味著“思考混亂,溝通不暢”,也就容易出差錯。
看看,這兩大病直接擊中職場中人的命門。
有道理嗎?沒有科學道理,但有生活道理。
上個世紀30年代,因為心理學的快速發展,被現代科學打得奄奄一息的古典占星學,借尸還魂,發展出了一門叫“心理占星學(Psychology Astrology)”的現代占星學派,最有名的人物就是榮格。我們今天職場上流行的大部分星座知識,都是源于這個學派,所以很多現代星座專家攻讀的都是“心理學學位”。
榮格不但是心理學家,也是“心理占星學”的開創者
心理占星學,放棄了“預測未來”這個很不靠譜的方向,而側重于“詮釋當下正在發生什么事”,觀察人性,解釋人的心理、人格、行為的變化與成長。剝去神秘主義外衣的心理占星學認為:人的最終的自由,靠得是調整心態,來面對眼前的情景。
而“水逆”實際上講的是職場中,人人要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如何面對工作生活中的僵局?
3
水星逆行并不是水星真的在倒著走,而是從地球的角度觀察水星的運行軌跡在往回退。好像一輛車開過了頭,必須經過“停車——倒車——停車”的階段,才能接著往前開。所以,水逆也分為“前停滯期——逆行期——后停滯期”三個階段。
讓我們來看到“水逆”的心理學內核:當你反復思考一件事時,你的思維很容易進入“死循環”,這時,不如按下“暫停鍵”,放下手中的工作(前停滯期),出去走一走,讓大腦活躍的區域降低工作頻率,讓其他沒有被調用的區域興奮起來(逆行期),等我們的心態調整過來,再重新考慮之前的計劃(后停滯期),最后再恢復工作狀態。
?
說不定,靈光一閃之間,你就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答案。
這么說吧,水星逆行期中的“期”完全不重要,你根本不需要管星座上的“水逆期”是哪一天,只要感覺思維混亂,隨時可以按下“暫停鍵”,讓自己進入“水逆”狀態。
4
我曾經在《有一種思維方式,成功者一輩子只用一次,但天天在訓練》一文中說:如果你不能把“造成問題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分離開來”,你就會陷入越做越錯的境地。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思維的“死循環”。
而文中提出的“專注思維與發散思維”結合的解決模式,也是一種“水逆式思維”。
舉個例子吧。假如我們有一個新產品上市,賣得不好,那么我們就要分析原因。用4P理論(產品、價格、渠道、營銷)來看,必然是其中一個或者幾個出了問題。
好吧,開會討論,問題出在哪兒呢?大家一商量,覺得價格太貴了,人家買不起,那么就降價吧??墒?,價格是降下來了,銷售還是不見起色,還影響了利潤。再重新開會,又覺得問題可能出在“渠道”上,現有渠道下沉不夠,觸及不到三、四線城市,于是新一輪折騰開始……
讓我們按下“暫停鍵”,進入水逆的“前停滯期”吧,來思考一個重大問題:造成問題的思維是什么?
我們開發一個新產品,絕大部分決策都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假設有那么一群消費者,假設他們有需求,假設他們在某種情境下,會以某種價格購買。
但另一方面,我們做事總是從比較優勢出發,所以4P(產品、價格、渠道、營銷)中往往有一項以上,是不可改變的。比如,我們現有客戶只能接受低價(價格無法改變),我們在現有的渠道已有巨大優勢(渠道無法改變),開發者有個人喜好(產品無法改變)。于是,我們會在執行中,根據現有資源不斷偏離我們當初的那個假設,最后越走越遠。比如, 我們的現有客戶習慣低價,而我們的產品卻是高端的,于是就搞出個不倫不類的“高端系列”和“低端系列”。
“假設的市場”與“現實的資源”之間的矛盾,就是造成前面的問題的思維。
如果我們過于專注于解決問題,就會出現“用造成問題的思維去解決問題”的情況。4P是一個系統,不是孤立存在的因素,渠道影響了價格,價格又反過頭來制約產品,產品又調整渠道的使用模式。改變其中的任何一點,只會讓一個合理的錯誤,變成一個混亂的錯誤,讓錯誤失去其本來的邏輯。
問題找到了,卻是一團亂麻,怎么辦?進入水逆的“逆行期”,回到那個最初的假設——什么人、什么原因、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購買我們的產品。
具體應該做什么呢?走出會議室,離開辦公桌,暫時放棄解決問題的努力,讓問題進入自動運行的“后臺模式”。讓自己到最接近消費者的地方,去看看你的競品賣給了什么人?看看他們還有什么不滿足的?
也許不是價格的問題,而是你的產品不夠酷;
也許不是渠道的問題,而是消費者無法想象這個功能;
也許不是廣告的問題,而是體驗不好,沒有口碑也沒有回頭率;
也許不是產品的問題,而是你假想的消費者根本不存在(這個結論夠殘酷的,但早死早投胎吧);
也許一切都沒有問題,而是時間的問題(趕緊結束假期,該干啥干啥)。
我們之前把這種思維叫做“用戶思維”,但你不可能同時扮演兩種角色,當你一心專注于解決自己賺錢的問題時,你怎么可能站在用戶的角度,為他們著想呢?
“水逆思維”正是把你從“專注于解決問題的模式”中解放出來,進入“發散式的用戶場景模式”,不設定目標,讓自己沉浸于用戶場景之中,真正進入“用戶思維”。
形成新的產品思路之后,就可以進入“后停滯期”,再回過頭來看,原來的體系要做怎樣的調整。
5
“水逆思維”最可貴的地方是,當一個項目、一段情感、一種關系、甚至在自我判斷上陷入僵局時,我們不必急于推動它。
和領導或下屬的關系進入僵局?水逆一下,暫停一下,暫時放棄利益得失的思考,也不要強迫自己“換位思考”(事實上你做不到),把對方看成一個陌生人,重新觀察他的言行,放棄之前對他的看法,克制自己“歸因”的沖動,一段時間之后,再重新進入關系之中,你一定會有新的看法。即使你的看法沒有改變,你的心境也大不相同。
對自己最近的表現不滿?水逆一下,暫停一下,停止對自己的評價,暫時忘掉業績指標,看一本純粹消遣的小說,看一部無厘頭的喜劇,嘗試一下追星腦殘粉,等你的心情稍稍平靜了,再重新審視一下你對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太過苛刻了?現在的環境是不是給你太多壓力了?……
6
以前有一部日劇叫《悠長假期》,80后應該都有印象,木村家的拓哉的代表作,里面有一句臺詞:
“生命不必每時每刻都要沖刺,低沉時就當是放一個悠長假期。這個時候應該好好享受假期。突然有一天假期結束,時來運轉,人生才是真正開始了”
要相信一件事:進度在“逆行”,生活卻仍在“前進”,每一段經歷都是有價值的,我們隨時需要給自己一次重新開始機會,這就是“水逆”帶給我們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