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和一朋友吹牛,說道資源整合這個概念。今天早上洗漱時,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大企業收購其他小企業算不算資源整合?
先寫一下個人對資源整理的理解。我覺得資源整合分為兩部分:對內和對外。
對內。首先,要明白自己有什么資源,包括;人才、創新、研發、專利、產品、團隊、渠道、資金等等。如何整合這些資源,也是比較重要的。以創業公司舉例:一般的創業公司,主要有:一個創新的想法,一部分資金,和幾人的初創團隊。個人覺得,需要整合這些資源,完成以下幾點:
1、創新的想法如何解決市場的疼點;
2、在滿足疼點的情況下,提煉出自己的賣點,并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3、如何以非對稱的方式,參與到市場里面;
4、核算投入產出比roi
5、結合人力、財力、物力,以什么方式快速打開市場。
或許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打算靠風口,靠投資人生存。個人建議:產品正式進入市場的時候,還是應該先考慮,在沒有投資的情況下,如何盈利。
對外。外部資源整合,個人的簡單理解就是:共贏。
1、每個參與者都有收獲;
2、每個參與者都要付出;
3、每個參與者都有要求。
以上3個條件,缺一不可。
一個好的資源整合方案,可以讓企業快速崛起。這就好比一個公司,個人的單打獨斗能力再強,也比不上一個團隊的共同努力。
一個經典的案例:美城美家的資源整合案例。
最后,寫寫大公司的收購到底是不是資源整合?大公司的收購,就是資源整合高緯度的整合方式。大企業有人、有錢、有品牌、有完整的體系,甚至像淘寶、海爾這種企業都有自己的大學。這些看似什么都不缺的大企業,好像沒有必要去收購或控股,一些年營業額幾千萬的企業吧?
再解釋這個概念之前,先分享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大概的意思就是將企業按食物鏈等級進行分類,例如:小企業是羊,有核心產品的企業是水牛,能跟大企業做部分競爭的是鬣狗,憑借自己核心競爭力生存的是獵豹,大企業是獅子。大企業之上,還有一種看似非常風光,實際已經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叫大象。大象的最終結果就是被蠶食,例如:柯達。
解釋一下以上動物的概念:
羊:小微企業,沒有產品,沒有品牌等等;
水牛:有屬于自己特色的產品或服務,偶爾可以和大企業抗衡一下;
獵豹:有大企業不能模仿的核心競爭力。但是,獵豹雖然跑的快,也不能和獅子正面抗衡;
鬣狗:依靠精細化運作,得到一些鐵桿用戶,可以獲得部分市場份額。鬣狗是可以從獅子嘴里搶肉的;
獅子:大概要做的就是擴大地盤,讓更多的有用資源,進入自己的領地。
所以,當年的柯達,如果能夠在自己最強盛的時候,收購部分業務相關的企業,而不是像大象一樣藐視眾物,或許今天就能看到柯達的單反相機,甚至是柯達的視覺系統了。
馬化騰經常說:每天都擔心騰訊會死掉。換另外一種說法:怕騰訊變成藐視眾物的大象吧。其實,個人感覺,馬化騰多慮了,騰訊至少幾年內應該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此處是笑臉。
為什么?看數據。之前聽過一個報道,bat三家公司,或收購、或控股、或投資的企業已經接近500家了,其中包括很多獨角獸公司,甚至像微博、58同城這樣的大型企業也難逃命運的安排。而且,現在的這個數字應該還在增長。
這么龐大的戰略布局,而且布局中的每個企業,基本上都是互相依存,互相發展的。例如:阿里巴巴收購了中國的肯德基,為的就是搶占移動端支付市場。而支付寶是目前為止,中國最大的、未上市的、估值最高的(600億美金+)獨角獸企業。
所以,bat短期內比較難以撼動。期待,東哥的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