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驚醒千萬父母!

一位穿著時尚的年輕媽媽開著豪車送女兒到貴族學校上學,媽媽對孩子說:媽媽為了賺更多的錢,將來能送你去更好的學校,沒時間陪你了,你會恨媽媽嗎?女兒說:“不恨,等我長大了,也要賺很多的錢,送你去最好的養老院。”

媽媽聽后放聲痛哭。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位媽媽,以為給孩子賺來更多錢,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卻唯獨忽略了一件最重要的事:陪伴!

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孩子已經習慣了沒有媽媽的陪伴,以為錢就是萬能,可以買來一切。換位思考下,等你老了,孩子也對你說要忙著賺錢,賺到錢了也送你去最好的養老院,你自己心里是何種滋味?

我們總在說忙忙忙,但是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著我們來彌補,只要稍微有點忽略,孩子的成長變化會很明顯。有些毛病一旦養成,會花費很多精力來改正,甚至根本無法糾正。

因此,不管掙了多少錢,事業發展有多順利,如果孩子的教育不得當,將來老了會后悔。

雖然不需要我們一門心思撲在孩子身上,但是也絕對不能拿事業繁忙來犧牲孩子。生下他就得負責任啊!

孩子在年幼時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他們就像河水的源泉,活潑而無拘無束,一旦被導向某一方向,就能轉變它的流向。在社會的大環境中,為什么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有所作為,在這里起決定作用的是教育。

人與人之所以不一樣,主要是因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識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會在未來漫長的一生中發揮重要的影響。

每一個人都不是他自己要出生的,父母使他們偶然來到這個世界,來到一個他們自己無法選擇的家庭,有了一對永遠不能變換的父母。

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的父母是何種層次的人,取決于孩子在早期成長過程中受到何種層次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什么樣的父母,照出來的就是什么樣的孩子。

朱熹曾說:俗語所謂將心比心,如此則各得其平矣。

對孩子同樣如此。

希望孩子體格健壯,自己就不該好吃懶動;希望孩子知書達理,自己就不該野蠻粗鄙;希望孩子優秀,自己就應該努力。

人們總在說:道理聽了千千萬,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何?光聽道理沒用,光講道理也沒用。什么才有用?行動。只有實實在在去做,才會開花結果。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