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邏輯的思考one

這段時間一直很焦慮,但現在我可能找到我焦慮的原因了。

暫不以任何科學為前提,只理性地思考下,焦慮=不確定×無力感 這種說法合不合理。我認為可取,然后就找到了我焦慮的原因。

這段時間我在做一個人生的選擇,這給我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而另一個我剛剛接觸的長投理財產品給我帶來了很大的無力感。為什么這么說長投?因為它的出現,使我意識與潛意識達不到一種統一,并處于一種矛盾的狀態。說具體點,就是感覺上長投雖然是一個好產品,但是最后由于帶班的人學識所限,可能并不能給我帶來一些好的影響。就比如,有一次我參與晚間課討論的時候,提到了經濟學的一些東西也與理財中的一些事情相印證,可是這時,帶班的卻立馬說道“學理財和他本來的專業無關”(具體記不清了,大概就是一種鼓勵的意思),這讓我可怎么聊下去,尷尬。聽過“結果的結果不是結果”,那我將此與我的感覺結合的體會就是,一個好的結果的導向最后不一定就是好的。結論就是,感覺上,長投對我而言是沒有那么好,甚至是壞的。而從理性上說,長投是一個好的產品。首先,它做得很用心。它有多用心呢?它從定價到內容到執行,最后落于用戶身上,我相信都是經過許多實踐與思考的結果。舉個例子,它以qq群為媒介,在三個時間點做三件不同的事。早上一般都有晨讀以及若干的經驗分享,而10.00會公布今天的任務,12.00會公布晚間分享的主題以及若干事項,20.00開始大會交流。倘若知道它的價格,就會覺得那些帶班的人一定更多的是內心驅動他們做這件事而不是利益。那么他們能這么做就真的很難得了。像這樣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詳細周密的計劃,獎懲制度,所以他們一定得是一個組織,是社會化分工協作的結果。結論就是,長投這個產品太好了。這兩種結論有多矛盾,矛盾有多尖銳,影響我就有多深。

作家菲茨杰拉德說:“能同時擁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做事的人,才是有第一流智慧的人”。

但我覺得要是刻意這樣去做,或者長時間保持這樣的狀態還要做別的事,那是對身心的極大損耗。更多的,還是讓自己心靜下來,才更可能做出有效,有益的決策。不然就是麻痹自己,只去做,不去想。

長投它是一個好產品,但它不一定就能給我帶來提高,抱著這種心態,所以我不能按部就班,我需要將它傳遞給我的東西進行自我認知上的迭代。要費一番功夫,但卻只有這種辦法能讓它融入我的生活,而不是我拼命地去融入他們給我建造的框架以求得知識。從新年我聽到“自律”以后,我不斷地接觸自律的概念,自律的知識,自律的人,我就以成為一個自律的人為目標而進行不斷地嘗試。而長投的課另外一個核心的內容就是培養我們的執行力以及不拖延的能力,對我而言這仿佛是在用教孩子的方法來教大人,所以綜上所述,我還能說我在長投收獲很大嗎?也許這就是體驗型產品的缺陷,當你想讓用戶得到的體驗都被用戶曾經經歷過,那么你這個產品還剩下什么就是能不能留住用戶以及給自己帶來口碑的關鍵了。關于長投這個產品的更多邏輯,我就不多作敘述了,學習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嗯,長投,它讓我很痛苦。


? ? ? ? ? ? ? ? ? ? ? ? 向終身學習者致敬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