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問:“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府邸,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么能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么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為了外交需要,在堂上設有酒禮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么還有誰不知禮呢?”
感知學習:
在《論語》中,孔子對管仲曾有數處評價。這里,孔子指出管仲一不節儉,二不知禮,對他的所作所為進行批評,出發點也是儒家一貫倡導的“節儉”和“禮制”。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也有對管仲的肯定性評價,例如《論語-憲問篇》中有兩處評價: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上面兩處評價,意思是說管仲的“仁”不是匹夫匹婦等普通人理解的“仁”,而是以天下為己任的“仁”,是使“民到于今受其賜”的“仁”,可謂是對管仲的極力贊揚。
所謂“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真正的君子在評價人的時候不會因為其缺點而否定其優點,也不會因為其優點而遮蔽其缺點。因此,從這些評價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高尚的人格,孔子不會因為管仲的顯著功德而看不到管仲身上的缺點,他也不會因為管仲身上的缺點而否定管仲的赫赫功德。這讓我想起了孔子的另外一句話——
子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碑斔腥硕枷埠脮r,或都厭惡時,孔子此時卻提示必須要予以覺察。嘆哉,孔子!所謂圣人,在評價人或事時一定不是盲目從眾、隨波逐流的,而是心明眼亮、客觀理性的,同時又不失人情。
同理,在教學與交友中,認識到對象的多面性,應給予自己客觀公正的評價,而非人云亦云,亦或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