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帝嚳的四個老婆
2、群婚制之遺俗
【《生民》之歌】
根據傳說,帝嚳一共有四位妃子——[1]
長妃姜嫄,次妃簡狄,三妃慶都,四妃常儀。[2]
姜嫄是有邰氏之女,姜姓,是炎帝之后,邰則在今陜西武功縣境。帝嚳之所以迎娶她,當然是因為她的身份。
黃帝王朝剛剛平定共工氏,事后檢討,認為共工氏之所以野心勃勃,意欲獨霸天下,當是因為有了炎帝一族的血統。
娶回姜氏之女,則自阪泉之戰分開的炎帝、黃帝兩族,從此再度成為了一家。
二來,有邰氏世居于陜西,和親之后,必能作為黃帝王朝西北的屏障,抵達犬戎的侵擾。
這自然是一樁再政治不過的婚姻,男女雙方未必有真感情。
那么他們的婚姻生活到底如何呢?不知道。我們所能知道就是姜嫄為帝嚳生下了一個孩子,她的整個生育過程,《詩經》上大書特書,因為她生下來的是后世傳國八百年之久的周王朝之始祖后稷。
是誰生下第一代周人,姜嫄就是那位母親。
且說周人怎樣降生?
有一天姜嫄行禋祭,因為無兒求上帝。她踩著上帝的腳拇指印,心里歡喜。就在那里停下來休息。
她懷孕了,不敢大意。后來生了孩子,那就是后稷。[3]
這樣的傳說其后被司馬遷采納,載入《史記》之中。[4]
踩上巨人的腳印,然后就有了孩子,這是怎么說也說不通的事情。
要是今天有那個女人這樣和自己的老公解釋,肯定會被掃地出門了。
——明顯就是在外面找了野男人嘛。
哼哼哼,讓老子戴綠帽子、做烏龜,還敢把野種生下來,我打死你這個賤貨。
即便是平頭老百姓也要憤然而起,作為一個君主,帝嚳卻渾如無事。
不惟認下了這個孩子,后來還根據這孩子的特長,封他當了后稷(農業部長)。這到底是什么緣故呢?
而且我們依稀還記得,伏羲也是這樣生出來。如何理解這樣的事實呢?
帝嚳時代,中國尚處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
神話傳說,考古學的發現以及現代一些少數民族婚愛習俗中,我們可以多少探知原民時代大體都經歷過母系氏族階段。這是一段非常很漫長歲月,今日女權主義者最羨慕的黃金時代。
我們可以看到早期很多的姓,都帶有女字旁——
姜,姬,姑、嬴,姚,媯,證明了當時母系社會強大的女性威權。
“母”字本來也是象形字,即在“女”的胸前加上兩點表示乳房。在《說文解字》中,“母”屬“女部”。
也就是說,姓這個字本身,從女從生,表明了最初是按女方確定的氏族成員姓氏的.[5]母系氏族大抵奉行群婚的習俗。人民往往只知道母親是誰,卻鬧不清誰是父親。[6]
在母系氏族下,子女屬于母系氏族,世系從母系計算。一個母親生下了孩子,孩子的名字往往是隨著她們居住地的地名。比如堯姓“伊祁”,是因為她的母親在三阿之南,寄於伊長孺之家。
至于舜的姓,是因為他母親“握登”生他于姚墟,所以姓“姚”。
不過隨著父系氏族的崛起,男性開始努力奪回被女性權威否定了的生育作用,[7]甚至偏執到認為,人之所以生下來,完全和女人沒有關系。或者,至少那些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出生,是老天爺操心的結果。
像夏朝開基之主啟的父親是大禹,母親是涂山氏之女,
然而在《山海經》《淮南子》卻硬說啟是石頭生出來的,而不愿意把生育的功勞歸美于母親。
今天我國西南地區部分少數民族還保留著一種產翁制——
當婦女生了小孩之后,丈夫在床上“坐月子”,護理小孩,仿佛真的后代竟是由父親生下的一般,而母親則繼續去工作。
我們看上古神話中有一則是“伯鯀腹禹”。[8]鯀是禹的父親,一個男性怎么可能生出孩子呢?
差點把一些歷史學家搞昏了,其實如果用“產翁”習俗來解釋,就很容易明白了。
進入父系氏族之后,部落戰爭的頻繁,強而有力的男性作為戰爭主力,地位得到了提升。而婦女則成為保護對像,當戰爭失敗則淪為奴隸,很自然的就被視為財產,從而喪失了獨立的人格。所生的兒子也就不再追隨母親了。
黃帝王朝雖然始創國家制度,但是疆域之內,各氏族參差多態,文明程度說起來并非整齊劃一。很多氏族都還停留在母系氏族也就不足為怪。母系氏族一開始解體,其進程不可阻擋。然,群婚制作為一種風俗卻在很長一段得以延續。
【桑林之樂】
甲骨文中各種各樣鳳,商人自認為是玄鳥之后,玄鳥即是鳳凰。
野地上有只死獐子,用白茅草兒來包就。有個女孩兒正當年,那青年人來引誘。
林子里有棵死小樹,野地上有只死小鹿,用白茅草兒來捆住。
有個女孩身體玲瓏如美玉,她告訴引誘自己野合的青年人——
動作要溫柔點,緩緩慢慢地來呀,來日方長,不要碰我的圍裙呀,不要惹我的狗叫起來咬你![9]
上面描摹的乃是群婚制下原民熱衷于野合的情景。尤其是最后一句,那是特別特別的情色,即便放到現代,也完全是十八禁了。
原民們認為野合——野外性交,可得天地之氣而有益健康,同時有利于谷物生長。
他們把女子的肚腹看成是土壤,把男人的精子看成是種子。
如果沒有云和雨,自然也就沒有收獲。
即便到了周王朝的春秋時代,列國政府官方都將鼓勵野合,組織野合作為長期的基本國策。
因為野合會帶來人口,而人口在上古時代可是國家除了土地之外,最寶貴的資源。[10]
到了仲春(也就是二月)這個萬物生機蓬勃的月份,要讓官員們曉諭所有的男女——
在這個時候,彼此相約到野外一律不禁止。相約到野外做什么呢,就是sex。
而且還規定,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卻拒絕參加這一活動,就要接受懲罰。
怎么懲罰呢,就是讓強迫人們到還沒有成家的家庭去。去了干嘛,當然還是sex。為什么把日子定在仲春呢,因為春天是播種種子的最佳時節,春天是田地播種的季節,據《禮記·月令》載:凡到仲春之月,候神鳥都飛來了,天子一定要親自率領后妃嬪娥,抬著豬牛羊等上等供品,祭祀太陽神句芒。還要將象征男女性交的弓箭供奉給高媒神。
相傳一心治水大禹有一次走到涂山的時候,看見漂亮涂山姑娘,正巧剛好是桑社狂歡節時期,兩人便有了熱烈的歡合。
所以現在大家知道了吧,為什么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很容易理解嘛,外面花花姑娘有的是,還用的著惦記家里的么。[11]
桑社又是什么地方呢?遠古時期每個文明都有太陽神崇拜。
原民認為桑木(又叫扶桑木)乃是傳說中的太陽樹,自然要將其栽種于神圣的祭壇——“社”的周圍,桑林則成了“社林”和“社木”。
《國語·魯語》中曾記有魯莊公如齊觀社的故事。所謂觀社,其實就是去觀看女人的裸體舞。
有桑社就有桑林之舞,在這種舞蹈儀式中,男女雙方都可以放肆的挑逗對方,求得對方的回應。
相近于桑林之舞的還有萬舞,這是為了紀念女媧這個媒神而設立的“祀高”典禮中一個活動。
春秋時楚文王死后,他的弟子元想追求寡嫂,就用跳“萬舞”來挑逗她,可見“萬舞”中性內容、性刺激是相當強烈的。
圣人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在他快60歲的時候也去趕桑社。
在尼山之上,與一位姓顏的女子一見傾心。一宿風流之后,便懷上孔子。
野種可謂是罵人最狠毒的話,不過估計現代人沒有幾個知道他們推崇的萬世師表的大圣人居然也是一個野種。
當然,對此,頭巾氣十足的文人倒有一番說法——
如果不是野合而得天地之氣,很難生大圣大賢。
(倒,我倒,暈倒。徹底暈倒。)
同時,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自然就成了分娩的最佳時機。分娩最好在野外進行,因為這樣可以收納天地之氣,使得分娩順利。同時,分娩又有利于使土地肥沃,得到豐收。
所以,帝嚳的大老婆為他生了一個野種,他也認了。對于帝嚳來說,只要這個小子,以后叫他爸爸,那就是一家人了。
既然是一家人,兒子也就不會來為難老爸,進而挑戰黃帝王朝的威權了。
為了政治需要,個人的小小犧牲算什么。再說了,野合在母系氏族時代,幾乎是每個家庭都發生的事情。
帝嚳的第二個老婆,出自于有娀氏。
有娀氏是位于共工氏守護天柱之神山不周山之北的一個氏族。[12]工氏全盛時期,是跺一跺腳,南方大地都要抖上一抖。
有娀氏得以世居于此地,和共工氏的關系應該挺鐵的。并認同共工氏的宗教信仰,不然肯定是安身不牢。
共帝嚳既然以通婚作為手段,擬定了民族和解政策。那么要向天下發出這個信號,最理想的情況,當然莫過于和共工氏通婚了。
不過估計共工氏被打的太慘了,太不甘心了,斷然拒絕帝嚳遞出的橄欖枝。無奈之下,帝嚳挑中世居于不周山之北的有娀氏,則是一種必然了。
有娀氏看到一邊是黃帝王朝如日中天,一邊則是共工氏江河日下,正巴不得改換門庭,對于帝嚳的通婚請求,當即應允。
而且還很湊趣,一送上門,是本族的一對姐妹花。這兩位美女,一個叫做簡狄,一個叫做建疵。
簡狄因為有子,而被尊為次妃。帝嚳對于她們兩位姐妹當是非常之喜愛,親自為她們督造了九層的高臺,和她們一起吃飯的時候,還讓樂師以鼓樂伴奏。
有時候的話,三個還一起洗澡,大玩3p。
天帝在天上也很喜歡這兩對姐妹,派燕子去探望她們。燕子去了,叫聲“謐隘”。這對姐妹非常喜愛這只燕子,爭著撲住它,用玉璧罩住。
過了一會兒,揭開筐看它,燕子留下兩個蛋,向北飛去,不再回來。這對姐妹于是作了一首歌曲,歌詞中有一句:“燕燕往飛”。這是最早的北方音樂。[13]
照著理,燕子留下的兩個蛋,姐妹應該平分才對,結果呢,卻是簡狄一個人把兩個蛋都吃掉了。吃完了,肚子莫名其妙大起來了,十月懷胎之后,生下了一個男孩子——契。
契長大成人后,幫助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地,賜姓子。他就是商王朝的始祖。總之,乖乖了不得,二老婆簡狄對大老婆姜嫄真是有樣學樣,還學出創意來。
帝嚳聽到簡狄的這個解釋,啥也不說,忍了。反正忍著忍著,也就忍習慣了。畢竟作為黃帝王朝的第四任君主,再找個老婆,生出個親生的兒子,還不簡單嘛。
帝嚳也不是傻瓜,不過像他這樣天性平和的人,想想,也就釋然了。睡的是雖然同一張床,卻不是一條心。所以生的孩子總是別人的啊。
當然了,釋然歸釋然,原因還是要總結一下的——
有邰氏、有娀氏到底都是外族人,要想生個親生兒子,還是從本族母家陳鋒氏娶一個女人回來比較靠譜。
[1]“帝嚳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簡狄,生卨[契]。次妃陳鋒氏女,曰慶都,生放勛[堯]。次妃陬(女取——拼字)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帝王世紀·五帝》
[2]“帝嚳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簡狄,生卨[契]。次妃陳鋒氏女,曰慶都,生放勛[堯]。次妃陬(女取——拼字)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帝王世紀·五帝》
[3][3]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詩經?大雅?生民》
[4]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史記·周本紀》
[5]《說文解字》對“姓”的解釋是——“女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
[6]“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白虎通·三綱六紀》
[7]“圣人皆無父,感天而生。” ——《春秋公羊傳》
[8]“伯禹愎鯀,夫何以變化?” ——《楚辭·天問》
[9]野有死麇 ,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詩經·野有死麇》
[10]“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
——《周禮·地官·媒氏》
[11]“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臺桑?” ——《楚辭·天問》
[12]史記集解淮南子曰:“有娀在不周之北。”
[13]關于簡狄生契之事,文獻頗多,綜合如下: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詩經·商頌·玄鳥》。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賜姓子氏。”——《史記·殷本紀》
“簡狄在臺,嚳何宜?玄鳥至貽,女何嘉?” ——《楚辭·天問》
“契母簡狄者,有娀氏之長也,當堯之時,與其娣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鳥銜卵過墜之,五色甚好,簡狄與其妹娣競往取之,簡狄得而含之,誤而吞之,遂生契焉。——《列女傳》
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之九成之臺,飲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視之,鳴若謚隘,二女愛而爭搏之,覆以玉筐,少選發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終曰:燕燕往飛。實始作為北音。——《呂氏春秋·音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