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那條曲線究竟是什么

復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跡”。知之者賺,不知之者被賺。

利息

為什么人們在借錢的時候,卻不愿意支付利息?

故事:笨蛋去找朋友,想要借一只雞,可是朋友也只有一只雞,而且家里的娃天天等著雞下蛋吃。朋友想到自己還有十個貝殼,可以才市場上換到一只母雞,于是出于好心把貝殼借給了笨蛋。笨蛋在市場上用十個貝殼換回了一只母雞,雞生蛋、蛋生雞.....過了一段時間,笨蛋想起當初的事,就抱著一只生出來的母雞去市場換了十個貝殼,拿回去還給朋友。朋友說:“嗯?你應該至少給我二十個貝殼吧?”笨蛋憤怒了:“你怎么可以這么無恥?!你借給我的明明是十個貝殼!那些貝殼如果不借給我,放在那里也是放著,難道它們會自動變成二十個?那些雞可是我辛辛苦苦養出來的,你什么都沒干就想多要十個貝殼?你太壞了....”

笨蛋之所以總是理直氣壯,是因為他們思考不全面, 卻總以為自己思考全面。笨蛋忘了,朋友其實可以自己拿十個貝殼去市場上換一只雞,同樣可以雞生蛋,蛋生雞,用生下來的雞換回更多的貝殼。雖然貝殼看起來是“死”的,放在那里也不會“自動”生出新的貝殼,但這并不意味著那些貝殼吐過不被笨蛋借走就一定永遠知識放在那里。

別笑,別以為自己不是笨蛋——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是,或者必然曾經是。

(收取合理的利息是正常的,珍惜那些愿意真心不收取利息的朋友,至少,這不就是無條件的先付出嗎?)

雖然我幾乎從未直接從金錢上獲得過復利的神奇力量的支持,因為我的資產還總是反復清零。

不過,萬幸且公平的是,在智力上、知識上、經驗上、復利效應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存在的——這是多么令人喜出望外的事實啊!只要是能積累的東西,大都會產生復利效應。

如果沒有資產可繼承,那就持續積累知識吧!(積累人際關系,積累技能也是可以的)

從出生開始,所有人都不斷習得各種技能,不斷積累,只不過很多人在20歲以后就停止了學習,所以沒有機會在自己的未來體會到復利效應。然而,少數人在20歲以后仍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把學到的東西,做到了。

復利效應的威力,適用于任何終生成長者,跟長相沒關系,跟基因沒關系,更家族遺產也沒關系。

人最好能有自信,但應該是對自己的未來有自信。

把自己變得更好才能彌補過往的那些錯誤,才能承擔當初的那些愚蠢造成的后果。

(讓我想起了,林書民老師的故事,他對他未來的生活場景畫面已經具象化,具體到每個細節,他所做的事情就是朝著那個目標前進!還有張齡之老師課上說的,要學會設計你的人生,詳情到細節處,雖然說的語言不一樣,但是背后的故事都是一樣的)

昨天雅芬也說的她實現夢想的辦法,就是相信心想事成,對目標具象化!

也讓我想起了:吸引力法則和《秘密》這本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