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花緣記

陶花緣記


張小恒者,長安人也。

以陶為業。

少時擅學,后以蹴鞠為樂,甚愛之,廢業。

然素好畫,遂以美術之長入大學。

時有陶人曰蔡沙者,頗負盛名,恒聞沙性善藝馨,為器之靈意所折,投沙門下,習陶藝。

恒性謙和,嘗與友人相談,及中華傳統文化,恒辭以年小不敢輕言之。

但覺古法傳至今者,皆見千百年之變,必為精華,非十載之功不足為人道也。

恒以為陶之要訣有三,心意為首,技藝次之,工器為末。

循此意,恒與友設陶坊于長安。

然疲于日常重復無新意之勞作,欲去之。

恒有女友戴寧,去鐵路警察之事,以擁恒之志。

恒遂率寧遷瓷都景德鎮。

恒于景德鎮之郊半山得一木舍,茅草棚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無甚現代之氣息,亦無微信洪流之擾,恒得以靜心創作,寧以攝影插花為樂。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末二人攜陶適市,經年不輟,談笑有陶人,往來無白丁。

恒始得作陶之樂。

昔有孔明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今有小恒隱居鄉野專心玩泥巴,有志如此,安能不成一代宗師乎?

采訪

我叫張小恒,古都西安人,家住長安縣。

長安帝都盛世,因地得名,所以我經常會給人家說,我是“長安”人。

與大部分從事藝術類工作的人不同,很多朋友都說見我第一面以為我是練體育的或者是當兵的,別人都是長發大胡子,你卻……因為我是圓寸頭(以前),平時喜歡運動,熱愛冒險刺激類的事情,所以,給了大家這樣的印象吧!

陶藝

因為學習不好呀!

小學在班里成績還是可以的,可是后來因為足球,就放棄了在人山書海中暢游,而是把更多的汗水灑在了綠蔭場上!

后來沒有考上高中,幸虧平時挺喜歡畫畫,就以美術生的身份考上了大學(為了繼續踢球)。

大學選專業的時候,遇見了恩師蔡沙老師,蔡老師的人格魅力及作品的靈性,最終讓我選擇了陶藝。

傳統文化

因為年紀尚淺,對于傳統文化理解不夠,所以一直心生敬仰,也不敢妄加評論,在此,只能淺談幾句。

傳統文化這個面太廣,甚至可以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領域,而每一個領域往深挖掘又是博大精深,所以,只是單純覺得能夠流傳下來的,必定都是有可取之處,或曾在一個手藝跟一中文化至少在其衍生、昌盛的時空里,都是無法替代的,都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

在當下創新與機器制造的時代,傳統文化,應當是收到保護跟傳承的。

素白花器

手藝人

首先個人覺得,如今對于“手工藝人”的這個定義有些狹隘,它應當更為廣泛一些,似乎現在的“手工藝人”只是跟從事藝術類工作有關的人才稱之為“手工藝人”,我覺得廚師切菜的刀法、燒菜的火候、佐料的作用;

醫生把脈的心關、針灸的穴位、傷口包扎的處理;

司機上路對于路況的判斷、對于駕駛車輛的性能、對于緊急情況的反應……都是藝術,都是藝人,都是用手去創造的“手工藝人”。

之所以要稱之為藝人,應當發自內心的喜歡跟熱愛所從事的行業,因為熱愛,必定有所建樹,也必當受之尊敬!

冥想系列

工藝

民間手工藝的傳承當然是要對其感興趣喜歡熱愛的人去傳承,民間有些老工藝老藝人藝術造詣極高,但是由于很少被外界所知,年輕人又不感興趣,所以就面臨失傳的可能。

所以,作為老藝人,我們要保護,要盡量通過一些媒體、網絡、社交等渠道讓更多的人去了解這門藝術,讓對這門藝術感興趣的人所發掘。

作為感興趣的又想去學習、傳承人,應當潛下心來,學習、傳承、發揚。

就這么簡單,至于中間一些留一手的師傅、半途而廢的學生、太過有商業目的的人,那就得另當別論了!

不然,我們國內這種傳承的事情也不會在近幾年迫在眉睫呀!

情愫

我想表達的自己也說不清楚,語言組織能力有限,所以就只能放在作品里了,往往做一件作品的時候,大都分為兩種狀態。

其一,在有某種情懷、情緒,情節的時候下去進行創作;

其二,在沒有想法的狀態下做東西,越做越有感覺,進而加入情懷、情緒、情節再作品之中。

個人覺得,一件作品呈現想法太過直接,一目了然,屬于中,一件作品呈現想法若隱若現,觀眾看后會有百種解釋,當屬上,至于抽象化的類似于大師作品,個人風格不同,意念不一,無法去判定!

但對于市場而言,對客戶而言,喜歡、性價比才是最重要的!

傳承

傳承不僅是一種工藝的傳承,也是諸多方面的學習。

舉個例子,武術傳承的不僅是招法套路,還有行走江湖的武德;

醫術傳承的不僅是治病下藥,還有懸壺濟世的醫德;那我們手工藝者傳承的,不僅是制作工藝,還有老藝人的匠心、內心修為、處世之道,就是因為這些綜合因素對老師傅人生的磨練,對事的感悟,才成就了老藝人如今的輝煌。

所以,當我們在談論傳承的時候,應該把格局放的更大一些,這樣才能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它、消化它、甚至升華它!

我也覺得既然是傳承,就得在繼承的前提下再去創新,固然傳統文化是精髓,需要保護,需要繼承。

但是,我們不能一直停滯不前,給傳統工藝傳統文化進行再次創造,在新時代里,我們用新的想法與傳統去嘗試碰撞一些火花,不管嘗試失敗成功與否,都是非常有必要有意義的,這樣,才是對傳統文化工藝最好的尊重!

工具

做手工的同行都應該非常清楚,稱手的工具,就如同戰場殺敵的兵刃,很多好的作品都是一把好的工具鑄造的。

其實,最好的工具,不是刀、不是柄、不是鑷、也不是措,而是手,手有天然的紋理(掌紋),手可軟可硬,可扣了捏,可拉可修,張弛有度。

這都是故事,一些列的故事,我們大腦想要訴說,就通過手去表達,手會告訴工具如何去闡述,最后,三者再統一想法,完成故事。

所以,不論是手還是工具,都只不過是大腦敘述故事的途徑,完成意識的媒介,最核心的還是故事本身,想法最重要!

兩者雖有主次之分,卻是相輔相成的!

在制作過程中,還有很多小故事,一件一直在用的工具難免會有感情,甚至有時是一件作品都無法替代的,因為它跟作者一起見證著一件件作品成型,陪伴作者左右,當它消磨殆盡或遺失之時,常人也很難想象作者內心的復雜!

小恒其他作品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