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2歲女兒環(huán)球慢游10個月,我學到了什么?
2016-12-16 俞茵 奴隸社會
題圖:折騰君環(huán)球慢游10個月的總體線路圖。
這是奴隸社會的第975篇文章,來自公眾號“折騰君來了(ID: i_zhetengjun)”。歡迎轉(zhuǎn)發(fā)分享,未經(jīng)作者授權(quán)不歡迎其它公眾號轉(zhuǎn)載。
作者俞茵,又名“折騰君”。流串于中國法國澳大利亞間,在中英法三語間,在500強和創(chuàng)業(yè)間,在職業(yè)人和母親身份間,快樂地折騰著。
前言:
三年前的這個時候,我們一家三口離開了悉尼的家,開始了為期近10個月的環(huán)球慢游。
下面這篇文章,是我在回到悉尼家中沒多久用英文寫的,原文在2014年10月10日首次發(fā)表在我個人英文博客 trilingualfamily.com 上。加入了一土終身學習社區(qū)后,我分享了一下英文原文,沒想到被一諾看到并且邀請我寫一個中文版的給奴隸社會。我受寵若驚得答應(yīng)了,也算是為我把三年前潦草的旅行筆記整理成文開了個頭。
2013年12月,我和小龐帶著我們即將滿2歲的女兒小南開始了環(huán)球慢游。逛了一大圈,回到悉尼的家中是在2014年的9月底。回家后的第10天,稍覺安頓,我寫下了當時的一些心得。
旅行總是讓人有感悟。這次旅行,除了時間較長,最關(guān)鍵是與一個小人同行,感悟和學習自然不少。這篇文章里我試圖記錄的是那些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也挺有用的心得。
一、一切皆有可能 …… 除非你已決定不可能
當初我們開始萌發(fā)環(huán)球旅行想法的時候,我們自己也被嚇了一跳,更別提雙方長輩的反應(yīng)了。畢竟,小南在出發(fā)后的一個月才過了2歲生日,而我們計劃要去的地方包括世界上一些最不發(fā)達、條件最差的國家。
近10個月后,我們毫發(fā)未傷地回到了原點,小南茁壯成長。此時我想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真的,一切皆有可能。
282天,12個國家,3大洲,64張床,18程飛機,不計其數(shù)的巴士輪船……這些數(shù)字看著有些可怕,特別是帶著一個2歲的孩子,這些數(shù)字就顯得更加張牙舞爪。但其實,拋開數(shù)字,就不過是一日三餐——晚上有片屋頂在頭上,有一張(或者兩張)床可以睡覺。從這點上來說,其實和“日常”生活無異,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地點場景看到的東西接觸到的人不同罷了。
世界其實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小,雖然同時也比我們想象中的要生動和多樣。
夢想是一個很“危險”的東西。夢想也是個最有魔力的東西。
有好幾次,我們碰到正在環(huán)球旅行的年輕伴侶,聊起來后他們告訴我:“人人都說要是想長期旅行,一定得趁著有孩子之前去完成。現(xiàn)在看到你們,知道有了孩子其實也一樣可以旅行,有點受啟發(fā)呢。” 這樣的評語算是對我們最好的鼓勵了吧。
二、只有開始,才知道能走得多遠
剛上路的時候,我們對于小南能承受多長時間的所謂長途巴士心里完全沒底(在悉尼出遠門基本都是開車的,或者就是短途公交火車)。第一次長途巴士是在南美的烏拉圭,整整2個小時。小南上躥下跳,當時我有點絕望,感覺那是我生命中最長的2個小時了吧。
一個多禮拜后,我們不得不上了一輛3個小時的車。結(jié)果,居然,還行!
然后是4個小時,也坐下來了。
在玻利維亞一段極其顛簸的山路上在極其簡易版的公車里坐了整整6個小時后,我感覺我們已經(jīng)到達了一個不可超越的巔峰。小南居然不想下車了還想繼續(xù)乘!
好吧,過了一陣,她就如嘗所愿了。在哥倫比亞我們坐上了過夜巴士。16個小時。在出發(fā)前,我怎么也想不到我們居然會到達如此境界,而且還能活著寫這些故事。
而回報呢?是我們有幸在一些最不尋常的地方 — 一些我從來沒有想象過會帶著幼兒去的地方 — 見到了一些委實懾人心魄的風景、遇到了一些不可思議的人和事。
隨之而來的,還有對自己和對孩子的信心。有些事,只有開始做了,才知道自己能走得多遠。
三、大道至簡
我們出發(fā)的時候,一共就帶了1個大箱子1個大背包 (坐飛機的話這2件屬于托運行李),2個日常背包,和1個兒童推車。要把10個月的生活裝進這寥寥幾個行李里,還真的不容易啊。
我給自己帶的物品清單是:3件短袖T,3件長袖上衣,1件外套,3條褲子,1條短裙,2雙鞋,1雙拖鞋,幾件內(nèi)衣襪子。所有的衣服我都挑最輕便最容易干的那種。作為也算對自己有點要求的女生,我,真的盡力了。
當然啦,我們在紐約那家餐廳時,我的確恨不得把朋友的衣服扒下來套在自己身上,才不會顯得那么格格不入。不過,除此之外,我們從來沒有因為東西帶得少而煩惱過。
有一天,在阿根廷和玻利維亞交界的小縣城,我們上了一輛小巴。所有的行李都得扔到車頂上,我們就抱著2個日常背包進了像沙丁魚罐頭的車里。我的腿2個鐘頭都沒怎么挪過地,可還是得騰地方出來塞背包。
還有一天,我們在哥斯達黎加和尼加拉瓜的邊界趕去搭一條船,要拖著所有的行李,走在那條小泥路上。小南那天死活也不肯坐兒童推車。那條小泥路仿佛怎么走也走不到盡頭。
每當那種時候,就恨不得把行李再扔掉些才好。
在回到悉尼家中后,我們開始把出發(fā)前打包好收起來的東西翻箱倒柜拆開來。結(jié)果越拆越覺得有太多多余的身外之物。衣櫥有一半的衣服可以直接捐掉/送掉/扔掉,也不會覺得少了什么。不會再看的書可以處理掉。租客把我們大部分的毛巾都帶走了?沒事,算是幫我們處理了多余的那些。我們的家不大,以前一直抱怨儲物的地方不夠。現(xiàn)在好了,把一個儲物柜都直接扔掉了,剩下的柜子里還有不少地方空著呢。其實我猜想,大部分人在家里環(huán)顧一下,估計都會發(fā)現(xiàn)不少的東西都是至少一年沒動過的。
擁有的不必要的身外之物越少,需要為它們而花的心思也越少:不用想著放哪里,不用經(jīng)常擦洗維護,不用為他們煩惱。那多出來的心思就可以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了。身外之物可能會不見,會變舊。而內(nèi)心的東西和自身的經(jīng)歷,是永遠不會消失也不會被奪走的。
生活的質(zhì)量,不應(yīng)該由身外之物的數(shù)量來界定。這大概是我切身體會到的最重要的一課之一了。
四、眼見為實
每次我告訴別人“我們?nèi)チ烁鐐惐葋啞保ǔ5姆磻?yīng)就是“你是瘋了還是傻了,還帶著孩子?!”那種眼神。
其實哥倫比亞一開始也不在我們的行程里面,因為我也覺得那是一個“是瘋了還是傻了”的地方。好像關(guān)于這個國家的新聞里都是毒品啊人販子啊槍戰(zhàn)啊什么的。去了,看了,回來了,我現(xiàn)在可以很肯定地說,哥倫比亞和其它南美國家的安全系數(shù)基本一致,甚至可能更高一些(當然你硬要去亞馬遜叢林三角地那塊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不過那遠著呢,不想辦法還去不了)。
我們在哥倫比亞碰到了好些無比熱情好客有意思的人 (暫時按下不表,將來另開一篇)。我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一個叫 Barichara 的山間小鎮(zhèn) — 如果以后真要移居南美估計就去那里了。哥倫比亞有出乎意料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從經(jīng)濟上來講,哥國也是南美游下來最貴的國家之一(當然這一點,對于我們的錢包是個非常不幸的消息)。
我覺得很幸運,在合適的時間有好幾波人給我們提到了哥國如何值得去,而讓我動了心思做了些功課。而我們?yōu)榱巳ジ鐐惐葋喍耍ê臀覀儺敃r的預算比起來)不菲的價錢臨時修改了事先定好的環(huán)球機票,事后也覺得絕對是改對了。每次有人問我此行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哪里時,哥倫比亞總是其中之一。
我們常常會因為缺乏認識,或者被一些片面的信息,而阻礙了我們的想象力。我們也常常會任由別人的看法來主導自己的決定。
所幸的是,事實往往比那些片面的信息更有魅力。做好功課,去眼見為實一番,那,才是正道。
五、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出發(fā)之前我有個非常長的 to do list (瑣事清單),基本都一一被勾掉了。可是一直沒有勾掉的是把房子租出去那欄。房子租不出去,就意味著按揭沒著落,就意味著我們的預算里又得再去掉一部分。我們的中介一直嘮叨,你們就租9個多月,而且又是帶家具租,市場太小眾了,很難租。直到出發(fā)前的那個周末我們和朋友們的告別趴踢,房子還沒找到好人家。臨近圣誕節(jié)市場很淡,我們雖然覺得該做的都做了,不過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突然間就峰回路轉(zhuǎn)了。我們出發(fā)的那天,第一波租客準時到家里,我們把鑰匙交到他們手上囑咐了一番,把行李搬上車,直奔機場。在整個旅程中,雖然換了3波租客,可全部無縫對接。最后一波在我們回家前的10天撤出。簡直完美。
長期旅行的人基本都經(jīng)歷過一個癥狀,就是所謂的 travel burn-out ,翻譯過來大概叫“旅行疲勞癥”吧。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時間一個意想不到的地點,我也第一次體會到了“旅行疲勞綜合癥”。
旅途到了5個多月的時候,我們到了哥斯達黎加一個以度假聞名的山間小鎮(zhèn),住著的小小旅店有茂盛的熱帶院子和一個帶吧臺的游泳池。在這個被很多人認為是人間天堂的地方,我卻只覺得疲憊和不安。我再也不想必須無時無刻都不得不做決定:決定去哪里參觀,決定參加什么活動,決定下一頓吃什么,決定下一站去哪里,決定是坐公共交通還是租車。當時我什么也不想,就想無需思考地度過余下的時光。
最后我們決定“無所事事”地過幾天。我們真的什么也不想地過了幾天。
幾天后,再次出發(fā)的時候,我對世界又重新充滿了好奇和熱情。而自此以后,自己似乎也更加平和了。
把該做的事情做好,一起都會好起來的。把一切在自己可控范圍內(nèi)的事情做好,然后把剩下的交給老天。老天特別眷顧努力而又愿意相信它的人們。
這一點,我總是有幸一遍又一遍地體會到。
又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特別是在境遇略顯艱難的時候。
旅行再長,也有結(jié)束的時候。終點又回到起點,不過終點永遠也不可能和起點一模一樣了。
10個來月的慢游,小南太小估計什么也不會記得。不過我會記得,我們怎樣在慢游的時候,看著她慢慢成長。或者說,我們怎樣在慢游的時候,和她一起成長。
推薦閱讀:
多少人,能放下工作、放下俗事,花10個月帶著2歲的孩子,去慢游。總說,世界變化那么快,我們“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出名要趁早”、20多歲想要有房有車,30多歲想要財務(wù)自由……人生“完美”至此,什么都有了,唯獨沒有,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今天推薦幾篇不走尋常路的“作“文:
從雅皮士到教授
改變我的那個夏天
用青春常作不死,換杖朝云淡煮酒
從藥學院到特斯拉—90后的「試錯」
"不再思量":送給糾結(jié)不已的你我
你讀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讀經(jīng)典老文章,發(fā)送 m 或者點下面的菜單。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請給郵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