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電影和爛電影

文/邵智康

朋友們最近談論電影,這喚起了我的影評欲。

120年前,一個名為路易·盧米埃爾的法國攝影師,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館,首次用活動電影機舉行放映《工廠的大門》,雖然不到一分鐘,卻獲得了巨大成功,這次放映被認為是世界電影的誕生。


世界上最早的電影 工廠大門 - 騰訊視頻

十年后,中國誕升了首部電影《定軍山》,打下了東方文明古國電影史的地基。此后,由于電影市場格局不斷擴大,影片類型百家爭鳴,最終大家才看到了今天的繁榮。

一個世紀過去了 ,人們對電影的需求逐漸多元和品質化。電影帶給人的浸染,難以言喻,也幾乎伴隨一生。這種早已大眾化的勢態,至今有增無減。

長期以來,觀眾評價電影優劣的標準,已經變得越來越苛刻。而我,只談談自己的影評觀是怎樣的。

先表態:任何一部被觀眾認為是劣作的電影,作品背后的創作團隊及演員,都應該受到尊重。這看似矛盾的背后,其實是辯證思考的結果。

一是認為,自己作為觀眾,品質上佳的電影讓我享受到了奇妙的感覺,比如聚精會神、真情投人、收獲卓識、震撼心靈、頓悟心智,思維升級等。

二是對于質量欠佳的電影,觀眾能一眼識別,會讓人產生“藝術評論家”的優越感,和鑒賞水平提升后的自豪。所以,即使是一部黯然失色的作品,也能襯托觀眾的品味。

人的幸福感從哪來?我覺得與事務間的比較有很大關系,如果沒有令人失望的電影襯托,怎么能判別我們的鑒賞水平提升了呢?通過對比會發現,原來爛電影是可以增強人的幸福感的。

再從現實角度說,沒有優質電影的那些時間里,空虛的觀眾如何聊以慰藉?劣質電影在這個時候就能勇敢的站出來了。

所以你看,無論是從幸福感,還是從填充空虛的觀眾的時間角度來說,劣制電影的創作團隊和演員,始終都有很大貢獻。他們在承受觀眾誤解的同時忍受唾罵,這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無畏自我犧牲精神,難道還不能贏得觀眾的尊重?

爛的電影也有許多可圈點之處,比如劇情爛可以看演員的顏值,如果顏值令人失望,還可以聽有內涵的臺詞,如果臺詞也平淡如水毫無吸引力,還可以欣賞實力派演員們的演技,好吧,再不濟咱們也能開啟尊貴的上帝視角,透過影片的場景和演員們一起上天入地和穿越古今,感受聲音與視覺的雙重沖擊力,這是一場半親身的游歷和認知洗禮。

說到這里,你的腦海里或許正閃現一些你曾經看過的電影片段,它們在用一種久違的親切感,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重新上演。那是一種無與倫與的美妙,有如沐春風的輕盈,又有暢快淋漓的極致。

我還認為,電影只有相對優劣,沒有絕對優劣。這就比如,年輕的觀眾對青春偶像類電影情有獨鐘,被帥氣漂亮的男女主角、充滿愛意且情趣十足的場景,簡單而搞笑的臺詞深深迷住,但是頗有見識的人卻呲之以鼻,認為那是在侮辱觀眾的智商,影片內外都散發著可悲的庸俗文化氣息。

所以,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比如資深影評家和小白觀眾、大學生和中學生、父母和孩子、律師和醫生、編劇和導演等等,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很難說誰對誰錯。電影的好壞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判標準,基本都是靠群體中的圈層意識和個人主觀意愿來下定論。

我認為應該從電影故事情節、演員的演技、臺詞、取景、穿幫鏡頭、教育意義這些維度來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至于評價電影的基調,必須要上升到藝術鑒賞的高度。在我看來,每部電影都是完整的藝術品。所以這里首先要明確一個評判眼光的定調問題。

先說故事情節,如果影片在頭幾分鐘沒有迅速拋出故事背景,觀眾就很難有繼續看下去的欲望,那一頭霧水的情節,對觀眾來說無疑是個難熬的時刻,影片隨之就會被烙上失敗的標簽。這重要的頭幾分鐘,是好電影與爛電影之間的票房分水嶺。

如果節情過于復雜,無法在幾分鐘內交代清楚,那么至少應該在拍攝的取景上作文章,比如可以利用唯美、科幻、暴力,或搞笑等視覺感觀占領觀眾的大腦,為繼續向觀眾交代故事背景爭取時間。這其實跟寫文章有相似之處,比如文章的標題可以寫得平談無奇,但在文章的第一段要有足夠的吸引力,它可以有趣、有料,優美,總而言之就是能吸引讀者。當然,無論是文章還是電影,都不能企圖只靠開篇制勝。

很難判斷演員演技的高低。我這樣說吧,如果有人說某個演員的演技特別好,我覺得其實和他的演技關系不大,為什么?因為在影片開拍前,有一個很慎重的演員篩選環節,篩選目的是什么?當然是為了能夠找到一位各方面條件都和劇本角色相符的演員。氣質為主,顏值次之。

所以你看,與其說演員演的好,不如說是導演選的好。這是為劇本找演員的情況,另一種情況是專門為演員寫劇本,目的就是讓這個演員演。后一種情況更能讓觀眾覺得:天吶,某某演員演的真好。量身打造的劇本,演技再爛的演員也能演好啊。所以觀眾在看待演員演技的問題上,不要被演員的顏值迷惑了。當然,我不能忽略有不少演技真的特別好的演員。一個好的劇本,能成就演員的演技,一個合適的演員,能把劇本演活。除劇本外,演員的演技也是影片質量的重要加分項。

一部電影,除了看起承轉合的劇情和演員的演技,還要看臺詞,我把臺詞又分成三個層級。第一層是最基本的,就是演員們為了推動劇情的發展,而必須要說的話。第二層進了一步,臺詞經過了反復修改,除了有內涵外,還令觀眾無法忘懷。觀眾從電影院里出來后,能把臺詞傳遍他所能接觸到的整個世界。第三層是最高的,劇本本身是由經典小說改篇,臺詞精練,本身就是經典,沒有營養的廢話極少,甚至沒有。每一句臺詞在影片中的意義都獨一無二。但只有第三層才能觸及人的心靈。

取景不必多說。不少好萊塢的巨制,都是開啟全球拍攝模式,為了尋找經典的拍攝場景,不惜跨越萬里,潛入海底,飛越高山,登上峰頂。目的就為了一個,出于對影片的極致追求,要徹底征服觀眾的眼球。無論是文藝的,懸疑的,商戰的,科幻的,喜劇的,校園的等等,同一個劇本,同一個片段,選用不同的場景,使用不同的拍攝角度,其實都會給觀眾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穿幫鏡頭的問題。這是所有電影都試圖避免的問題,但那簡直太難了。如果不是明顯的穿幫,觀眾其實也難發現,所以這不是評價電影優劣的關鍵問題,只能從側面評定影片制作團隊對影片本身的精益求精態度。

當然了, 我說的過于理想化,在現代商業化的濃厚氣息下,很難讓導演們拍出完全由自己掌控的電影。如果沒有廣告商的介入,沒有投資者的參與,沒有制作人的把關等等,相信導演其實能全心全意拍攝電影,相信影片從平庸到卓越,也就是一步之遙的距離。

因為我始終相信,任何一位導演最初的夢想,就是希望拍一部至少被自己一生熱愛的電影。這部電影甚至不需要考慮觀眾的感受。

以上是我的影評觀,那么,你的影評觀呢?


作者:邵智康。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立場。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時請一并帶走本段。我所寫的,都是錯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