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筱魚
-1-
在我的影片庫里,因為內存不足刪掉的經典影片很多,唯獨日本中島哲也導演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讓我遲遲不愿動手。
影片中,女主松子從小失去母親,妹妹常年臥病在床,無比憂郁的父親特別偏愛妹妹而忽視松子,以至于松子在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和關懷,更沒有得到恰當的人生指引。
難得的一次,父親帶著松子去看戲,松子無意中做出的一個“鬼臉”竟讓長期面帶愁容的父親露出了笑臉。松子便學會了時不時用“鬼臉”來取悅父親,或者取悅其他人。后來,“鬼臉”竟成了她隨身攜帶不能自已的一種情緒表達方式。
長大后,松子五官精致,身材婀娜,歌聲也很甜美。可是因為童年的陰影不散,她并沒能擁有多么高的情商。
在她當教師的時候,班里的學生阿龍偷了錢被懷疑,善良的她選擇了相信學生。只是,為了平息這次事件,她用了極端的方式處理——偷偷在別的老師錢包里拿錢來替學生還,她想著自己可以還回去,可是卻忘了。這一忘便引來了后來的更大麻煩——被侮辱、被打罵、被迫辭職。之后再沒有一個正當像樣的職業。
而情感上,因為嫉妒妹妹,得不到父愛,自己的所謂愛情也不被妹妹理解,松子選擇了離家出走。
-2-
這部影片就在不合常規的歌舞升平中道出了一個悲戚冷漠的世界,濃墨重彩地在一個又一個的情感故事(以愛情為主)中手刃松子的圣母形象。
她接連遇見了一個個處于社會底層、性格帶有明顯缺陷的男人——有自毀和暴力傾向的男作家、沒有勇氣卻非要偷腥的出軌男、普通卻極不重情的理發師、不停讓她賺錢養著整日被黑幫追殺的學生阿龍……
每一段愛情,她都忘乎所以,飛蛾撲火。哪怕被各種暴打,被賣身養家,被欺騙被逃離被蹲監獄,只要看到對方心里有那么一點點她的位置,她就心甘情愿,忍受一切。
仿佛身體并不是她自己的,而只有愛,超越了一切高度。她可以不要權利,只要義務;可以被人暴打完不管自尊再跪舔過去。她和她的那個作家男友一樣,生而為人,內心抱歉至極。
從一個只要有一丁點愛就可以燦爛歡笑的女孩到一個肥胖臟臭一瘸一拐一言不發的老嫗,只是因為一直渴望得到的愛再也得不到,于是終日暴飲暴食自暴自棄。
有人說,即便只要活著,就會有更糟的事情發生,但松子對生的執念卻從未放棄過。最讓人動容的就是,她遇到了昔日的好友,有了新的期待。可是,當她好不容易卯足了勁兒想要從頭再來面對這個世界時,卻因為自己的善意被一群清秀年輕的初中生所殺害。這又是一個多么大的諷刺!
-3-
她明明擁有充滿善意的心,明麗的外貌以及動人的歌喉,明明有知識有文化,卻將這一切美好都不求回報地浪費在了那些不堪的男人身上,寄托于毫無理性的若有若無的愛中。我真的不認為這是所謂的圣母精神,更不認為這是一個在苦難中不屈不倒的堅強女性形象。
導演是用心良苦的。
如果真的要謳歌松子這雖被人嫌棄卻頑強求生的韌勁,影片應該會是松子終得一良人共度余生,或與親人朋友和解,重新擁有愛與溫暖。然而,并沒有。
如若松子真的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的蘇東坡態度,早應該在替學生解圍的時候就想清楚如何做才是正確的方式,而不是無底線地接受上級的猥褻,只為早日結束目前的難題。可惜,也沒有。
松子的一生都在自我愧疚中戰戰兢兢地活著,一生都在他人嫌棄的夾縫中品味著“生而為人,對不起”。可正是這樣的抱歉感和自我貶低感,使得她永遠不知道該如何愛自己,如何找回本該有的尊嚴,如何將自我的生命活出應有的價值感。
松子似乎覺得被他人嫌棄是理所應當的事,被他人拳腳相向再給顆棗是享受的事。卑微的心不是因為得不到愛,而是因為尚未認清生活的真面目,不愿意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對險惡的人世,有資格得到一份健康完善的愛情。
而空有原始的無畏,并不算真正的熱愛生活。
松子是懦弱的,而非勇敢的;是被動挨打不死的,而非主動迎接破解的;是因為哀而自傷而給予他人愛的,而非真的從心底因接受了陽光普照而豐滿成熟地愛著他人。
這樣的松子,像瘋狂、激蕩、肆意生長的罌粟花一般,帶著普通人沒有的艷麗與野性。只是,這樣的美看似有無限的可能,卻常因不知控制而導致全盤毀滅。
就像阿龍出獄后在雪地里給她的最后一擊,便打掉了她所有的希望。她把自己圈在那一份卑微的愛里,不知更廣大世界尚有其他希望。她盯著這絲微弱的火苗,最后便產生了無盡的絕望。
生而為人,竟是如此不懂自愛,如此受嫌棄自己的人的控制,順著自己不被愛的方向加速自毀,憑的竟然就是“生而為人,對不起”?
-4-
之所以保留這部影片,是覺得松子與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姑娘們(包括曾經的我)很像:可能年少時未被呵護不被引導,卻仍然葆有一顆單純善良的心靈,永遠保持對愛和溫暖的執著追尋。可惜,雖有文化卻鮮有深層次地獨立思考,只憑生命的原始張力和直覺面對生活中的難題。
然而,一個難題沒解決好,蝴蝶效應般致使更多更大的難題接踵而至,那么這些姑娘們便很可能終其一生都在為解決難題而奮戰,與此同時,耗損了大量的愛與熱情,變得不再相信這個世界,不再相信愛。
這是一個憂傷的群體,當她們所害怕的作為人的愧疚感引發出的一系列問題被搬上熒幕成為膠片時,她們才意識到,生而為人卻覺得對不起,才是這個生命中最大的錯誤。
童年不被愛是人無法選擇的硬傷,那是那個年代社會下上一輩人犯下的錯。我們不應該將之歸因于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可愛,不夠優秀,不夠漂亮,不夠聰明,甚至是,不懂如何討好他人。
當然,我們也不必去念念不忘當時所咽下的痛楚和靠自己赤手空拳夜騎瞎馬般搏擊未來的迷茫,這只會徒增“生而為人,對不起”的無價感。更不必絮絮叨叨怪罪于父母,怪罪當時的那個冷漠世界,因為每個時代每個家庭都有它不可彌補的漏洞,每個父母也都有不完美和不得已的地方。
記得《紅樓夢》中面對葬花淚滿衣襟的林黛玉訴說自己孤苦伶仃,史湘云說,“你是個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我也和你一樣,我就不似你這樣心窄。”
史湘云自小父母雙亡,無兄弟姐妹,由叔叔嬸嬸帶著放養長大。這樣悲苦的身世,卻并沒能讓她如林黛玉般悲悲戚戚,反而“眾芳搖落獨暄妍”,懂得珍惜該珍惜的,舍棄該舍棄的,在自己獨有的人生中開心暢懷。
雖說原生家庭對人的性格養成影響很大,但如果珍惜一切可以讓自我變得強大的機會,用自己更勝他人一籌的堅忍和對愛的向往,有意識地自我培養成一個靈機萬變、適應力極強并獨立思考的人,便可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讓自己脫胎換骨,漸入佳境。
面對不堪的性格敢于自剖,面對錯誤的愛情勇于止損,享受生命本身,接納真正的自己。
愛情終究不會成為救贖,只有因生而為人的欣慰感及自豪感衍生出來的愛的能力,才會。
……
作者:袁筱魚 ,職業文字人,熱衷于記錄和分析生活。通過文字從“傻白甜”轉向“女神經”,從林黛玉般的悲觀柔弱修煉成史湘云般的爽朗陽光。
主播:夏雨嫣
這里是簡書電影專題的播客,喜歡請點亮小心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