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品的卑劣,宋之問絕對是恥居任何人之后的。
《唐才子傳》里說宋之問“偉貌辯給”。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個子高,容貌美,能言善辯。活生生一個才貌雙全的兒郎。這家伙呢,還是有兩把真刷子的。我們都熟悉的“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就是他的杰作。科舉考試上,宋之問也是一次就順利考中了進士。這么一個人,沒有問鼎文壇,也沒有政壇流芳,反而遺臭至今。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呢?
作為一個封建士子,宋之問讀的是圣賢書,卻毫無氣節(jié)、風(fēng)骨可言。他一心經(jīng)濟仕途,削尖了腦袋地往上爬,肯定是仔細揣摩了上位者的心思,才能如此準(zhǔn)確地投其所好。也因此,他的前期詩作,滿篇諛辭,幾無價值可言。
一天,眾臣陪著武則天游洛陽龍門,文臣奉詔賦詩。眾位御賜文人都各顯身手。老將東方虬一個頂三,率先寫好。武后一看,業(yè)務(wù)水平保持的不錯,賞錦袍。這時候新秀宋之問也寫好了,趕緊也交了上去。武則天一看,哪哪都好啊,是自己喜歡的調(diào)調(diào)。詞藻華麗自不必說,連那些諂媚之詞都寫得肥而不膩,入口即化。何況這樣的話,是由高大帥氣的才子說的,更是別有滋味呀。武則天當(dāng)場就表示要換這種新口味了。
如果只是這樣,宋之問頂多算一個境界不高的讀書人。然而,一個人一旦在某一次突破心理防線,道德底線就會一再滑坡。每次有東西和他的追求沖突的時候,宋之問都能很輕易做出選擇。
在武則天的時代,升職是有捷徑的,那就是做王的男人,之一。在吟詠的應(yīng)制詩得到武則天欣賞之后,宋之問順著竿子向上爬,欣然向武則天自薦枕席。武則天以其“齒疾”(引發(fā)口臭)拒之。宋之問寫下了“明河可望不可親”的《明河篇》,向女王剖白了自己的心志,依然沒又成功,卻把自己定在了恥辱柱上。然而宋之問很快調(diào)適好了心態(tài),做不成王的男人,那去巴結(jié)王的男人總行吧。宋之問屁顛屁顛地“諂侍張易之”去了。
這條路很快就走到頭了。張易之得勢的時候,宋之問有沒有跟著喝湯不得而知。張易之一倒,宋之問便被張的政敵清算了,被貶到了遙遠的嶺南。
像所有電視劇里輕易不去領(lǐng)盒飯的壞人一樣,宋之問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很快他便從被貶地逃了出來,藏到了洛陽的好朋友張仲之(一說王同晈)家中。宋之問處處留心,很快發(fā)現(xiàn)張仲之和駙馬王同晈密謀刺殺武三思。事不宜遲,宋之問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告密。王同皎和張仲之事敗被殺,宋之問卻以功抵過,升官發(fā)財去了。
一心做官,為此不惜付出任何代價的宋之問終于如愿以償,穿上了紅色的官服。然而他并不就此滿足,也不消停。在詭譎多變的政局下,東奔西走。時而討好太平公主,時而看到風(fēng)頭不對,馬上去別處站隊。同時不忘收受賄賂。小人自然都是這樣的,對上諂媚的人,對下必然擺架子,即所謂的“上恭下倨”。后來在一次政治洗牌中,再次被貶,最終被賜死。
然而到這里,我們都還沒有真正認(rèn)識宋之問。
宋之問做的最令人發(fā)指的事情,估計連他親娘都恨不得沒有生他。這件事,不是當(dāng)貪官,也不是媚上,還不是出賣朋友,而是謀殺自己的親外甥。
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在初唐的文壇上也是有一席之地的。他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被宋之問看上了。宋之問就和他說:“乖外甥,打個商量唄,這句就給我吧。”態(tài)度自然是懇切的,估計還從自己的低微出身說到了如今的處世艱難,也少不了要給對方戴高帽子,灌迷魂湯。劉希夷當(dāng)時沒有抗住糖衣炮彈,答應(yīng)了。后來等風(fēng)一吹,頭腦的熱度一退,想到自己也是嘔心瀝血,懷胎十月,哦不,是拈斷數(shù)莖須得來的,于是他反悔了。宋之問因此懷恨在心,最終讓仆人“以土囊壓殺于別舍”。宋之問是如何惱羞成怒,如何惡從單邊生,如何裝作若無其事,如何各種謀劃,最終殺死劉希夷的,已不可考了。然而,從動機到殺人手段,再考慮到他和劉希夷的關(guān)系,真的是讓人不寒而栗。
? ?綜上,宋之問已經(jīng)是一個頭頂生瘡腳底流膿、從頭爛到了腳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