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擁有的越多,你越覺得活的很失???

剛拿到書時翻看了下推薦,“極簡主義”:在我腦海里出現了一段舊聞,一個外國小伙推崇極簡主義,把家搬進了一個大垃圾箱。在Facebook上分享每天的生活和改造房間的樂趣,引來了不少粉絲,還因此找到了另一個極簡主義的女朋友(可惜聽說后來分手了)。

這樣的生活,說實話我并不向往,這是一種極客的生活方式,除了新鮮和大膽,沒有什么可以吸引我,而且想到可能帶來的一些麻煩,其實更是一種負擔。但當我看了《極簡》的第二章的開篇之后,我確定了一件事——本文的作者肯定是對極簡主義有深刻認識的人,起碼不會是一個只會博人眼球的小年輕。

極簡主義是用來豐富生活的,絕不是禁欲的苦修主義。

極簡的美好不是他帶走了什么,而是他給予了你什么。我非常贊同作者的這個觀點。人追求的發展永遠都是讓自己變得富足,而不是貧乏。富足不是簡單的物質豐富,而是讓你的生活豐富。

就像最近流行的共享經濟,很多人認為現在人們手上的閑置資源這么多,為什么不能把這些資源重新調配起來產生經濟效益呢?然后出現了一堆O2O共享經濟,例如共享家里的工具,上門洗腳,洗衣服,做美甲……可是目前成功的屈指可數:短租房的Airbnb,打車的滴滴、優步,騎車的摩拜。他們能成功是因為創造了新的供給,而不是消耗庫存,比如有人是專門買車做滴滴;摩拜的單車都是自己生產的,不是拿誰家的破車裝把鎖就扔街上了;Airbnb的房屋租賃,增大了海外旅游的需求。

一個系統的運作必然會帶來成本,凡是想通過消耗庫存來獲益的做法必然失敗,唯有能帶來新價值,才能帶動整個系統持續運轉下去。人的生活管理其實也是一個系統,也同樣遵循這樣的規則。

一個好的,有意義的生活方式,一定是能讓生活更豐富,而不可能是自虐。

基于這點共識,我讀完全書,發現越往后讀,越能和作者產生共鳴,所以,如果你也是一個對生活有很多期待,能積極主動經營生活的人,我希望你一定要讀這本書。

發現自我的旅行

全書雖然談的都是作者十幾年來作為一個極簡主義者的生活,經歷和總結,但其實主題只有一個,就是發現自我,這也是為什么我用這句話來做標題的原因。

能成為什么樣的人,你的價值觀和目標非常重要。目標給你一個目的地,而價值觀時刻幫你修正你的目標,保證你不會走上歧途。人和人的差距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變的非常大。有的人會不斷提升自己的目標,引導自己去往更大的世界,而有的人走著走著就失去了目標,同時也放棄了對自己的期待,他不一定是墮落了,但至少是迷失了。我希望你成為前者。

這里面最困難的是如何不斷提升目標,作者給出的觀點是:不斷放棄才能幫助你思考哪些最重要。

為什么一定要通過放棄東西才能要自己的生活改善呢?人的直覺讓我會提這樣的問題,在腦海里想象著把家整理的井然有序也同樣能獲得幸福。作者對這種想法給予了斬釘截鐵的否定。簡單的整理東西不僅不能帶來良好的生活,反而帶來負擔。

時間管理專家勞拉-萬德坎姆談過如何省時間的問題,她說時間是不可能“省”出來的,而是你規劃出來的。就是必須選擇,必須放棄。想減輕自己的生活負擔,同樣必須學會放棄。

取舍,這是人生的一個大問題。但作者給你我指出了一條路。學習取舍就是一個自我價值觀的發現過程,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而且只有你自己才能教自己走完這段路程。極簡主義作用在不同人身上的效用是不一樣的,就像有的人喜歡吃蘋果,有的人喜歡吃香蕉,我們不能去評價,到底蘋果更好還是香蕉更好。

極簡主義沒有通用方案,但有通用范式,我總結了一下:目標,簡單入手,權宜之計,行動,堅持,如此螺旋上升周而復始。

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從開始就思考自己想要什么,這是最關鍵的一步,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唯一理由。文章列舉了很多收益,其中有一條我深以為然,極簡生活讓我們獲得安寧。安寧是一個多么奢侈的享受,你可以享受生活,你有時間思考,你能騰出一天時間和家人聊天,你不再焦慮,不再迷茫,不受蠱惑,堅定而充滿能量。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生活,這樣的生活絕不會是只有財富能帶給你的。

生活負擔的源頭全在自己。我們錯把消費當作成功,把攀比當做滿足,“從不需要的物品中尋找應從其他途徑獲得的東西”,然后再再一次分散注意力去管理他們。精神和意志力都消耗在這些無用的事情之上,你的生活怎么可能自由。

幸福的關鍵在于和美好產生聯系,物品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它帶給你美好的回憶。讓最好的物品在常用的位置發揮最大的作用,或者將它贈予他人來獲得新生。

我很喜歡作者講述的關于老婆祖母的故事。祖母給金的回憶是那么深刻,情感驅使她不愿意放棄任何祖母的東西。但他們最終還是決定只留下三樣“最有用”的,果盤,胸針和《圣經》?,F在,果盤在他們的客廳接待客人,胸針掛在老婆的禮服上,而他們的床邊把放著祖母的《圣經》因為她在世的時候也是把它放在那。祖母已經時時刻刻伴隨著他們了,有什么事情能比這樣的陪伴更能讓人幸福的呢?

很多人在開始動手過極簡生活時,總是難以舍棄掉物品,這是情感作祟,心理學上叫損失厭惡。作者推薦了幾個好的方法:

從最常用場景開始整理,例如客廳,廚房。這些地方的東西往往不多,適合快速上手。

從好做判斷的物品開始清理,把你糾結的東西先隔離起來,過29天沒有“它們”的日子,然后再看看結果,你是否能舍棄掉它們。如果還是舍不得,就把它拍成照片,而不用實物存取起來。作者管這個叫“權宜之計”,這是一個逐步讓你適應,并讓你思考的過程。有時候人必須這樣去實踐了,才能過更好的放手。

親手處理每一件物品,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心理體驗過程,既是為了迫使你清理每一件東西,也是為了讓你不留遺憾。

與人分享,無論是與家人,還是陌生人。有些事情,難以維持,不是因為你太懶,而是太孤單。堅持極簡主義就是一件這樣的事情。如果它改善了你的生活,那就應該立刻把你獲得的好處展示給大家。這種分享的感覺不但能讓你獲得支持,還會給你帶來滿足和愉悅。但你要千萬記住兩點,以身作則和換位思考。畢竟極簡主義在別人只聽名字而不了解內涵時,是很難接受的,你需要以正確的方式去影響他們。

看到這里,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為什么說這是一場發現自我的旅行了吧。想想看,你上次花“29天”為自己做一件事是什么時候?是過年后勵志鍛煉的頭一個月嗎?是兩個月前,宣布戒煙后兩周就無法堅持嗎?是學習Python語言從入門到放棄的15天嗎?極簡主義是一個比以上都要好很多的,幫你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的工具,因為你會從第一秒開始就能感覺到它給你帶來的價值,這樣你才有理由堅持下去。

不僅是對自己生活的態度,它還能給你帶來心智上的意外收獲。一個15歲的女生,在堅持了1個月后,大感極簡主義帶來的好處。她極力的向身邊的人推薦,有加入的,也有奚落的。那一刻,她有了一個深刻的頓悟“不要在錯誤的人身上浪費時間”。試問有多少花季少女能體驗到這樣的智慧?或許總是在她們無數次被傷害之后。

極簡主義要你養成的習慣不僅僅是對物品的清理,還有對自己注意力的管理,和對人的判斷,它不要你做一個貪婪的迷惘者,而是一個清醒的趕路人。

極簡主義給你帶來足夠的思考的空間,最后獲得內心的安寧,這是難得的幸福。

作者在踐行了多年后,得到一個感悟,極簡主義就是要找到一顆珍珠,然后用所有財產去交換。這就是很多西方學者所推崇的,發現“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那才是引導你走向成功的燈塔。

他的人生從極簡主義開始,獲得的不僅是自己生活的滿足。他還成立了自己的非營利公益組織,把富余的物品貢獻給真正需要他的人。他變的敏銳并富有情感,能體察到一個人不愿意放棄身邊的事物可能不是因為貪婪,也許是因為他以往生活動蕩的經歷。他收獲無數讀者的來信,并真正的關心他們的生活,他曾勸一位極簡主義女性不要因為一時改變不了自己的丈夫而選擇離婚。還有讀者用簡短的三個詞“回來吧,喬舒亞”給予他堅持下去的支持。

他的生命寬度是那些沒有經歷過這些的人不可想象的,人們開始向他靠近,試圖從他那獲得生活的答案。這種被需要的狀態難道不是一種偉大嗎?

讀完書后,我已經開始了極簡主義的計劃安排,我希望也能走上他那樣的道路,也希望你和我一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