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了解西方民主政治

古希臘可以看作是西方歷史和文明的起源。早在公元前六世紀,位于南歐的眾多小的城邦已開始從氏族奴隸制向民主制度的變革。但這種不徹底的民主后來輸給了封建專制,社會也由此進入了一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加之中世紀宗教的雙重禁錮,民主由此被徹底壓制。

隨著歐洲文藝復興的萌發,文化思想領域對封建專制和宗教壓制的反抗越來越強烈。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使得資產階級作為重要的新興社會力量要求社會變革。

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出現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毫不奇怪。

任何國家、任何社會的社會變革和政權更替總是思想先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實際上探討的是政治權利的原理,其主旨是為人民民主主權的建立奠定理論基礎。從其內容和語言用詞上都是溫和、和平的。

《社會契約論》于1762年4月發表,當年6月巴黎當局即對盧梭發出逮捕令。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并非盧梭和《社會契約論》發起和發動的,但《社會契約論》事實上對大革命的興起起了催化作用。《社會契約論》是溫和的,但革命卻充滿了血腥。

任何制度的建立,包括后人可以輕松談論的自由、民主,在它一路走來的途中總是充滿荊棘和坎坷,甚至血腥。

以下是《社會契約論》的主要觀點,讓我們來看看為何其誕生伊始,就遭到了被焚毀、作者被通緝的命運:

人生來是自由的,但卻無處不身戴枷鎖。

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盧梭認為:在任何一個國家,政府的性質決定了人民,政府要人民成為什么樣,人民就會成為那樣。因此,他試圖找到一個能把法律置于一切人之上的政府形式,這樣的政府才能培養出最有道德、最賢明和心胸豁達的人民。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困難險阻,只靠一個人無法解決,因此,有了集體。集體的演變是由家庭,而家族,而部落,進而到國家。

是什么使國家成為一個整體?是它的成員的結合。它的成員何以會結合在一起?是由于有共同的把他們聯系在一起的義務。

國家是一個政治共同體,一個民主國家的基礎是它的成員們(公民)的公約,即社會契約。

真正民主國家的社會契約是一種特殊的公約:

每一個人對所有人都承擔著義務;反過來,所有人也對每一個人承擔著義務。這是公民結合為國家的直接目的。

這個社會公約雖把公民結合在一起,但它不使公民受任何一個個人的奴役(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把自己奉獻給全體,而不是任何一個個人。)

全體的意志就是秩序,就是最高的法規。這個普遍的和人格化的法規,盧梭稱之為主權者。主權是不可分割、不可轉讓的。

這個抽象的集體通過法律而行動。在主權者與公民之間有一個中間體—--政府,它的目的是使兩者相互適應,負責法律的執行和保障公民與政治的自由。

既然集體與個人的關系都要靠法律去規范。盧梭關于自由、平等、法律是這樣論述的:

一切立法的目的是為了全體人民的最大幸福,可以歸結為兩個主要目標:平等和自由。

法律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為了使一切納入秩序,使公共事務有一個好的形式,因而產生了政治法,也可以稱之為憲法。

第二種關系是公民之間或成員與共同體之間的關系,就產生了民法。

公民同法律之間的第三種關系,即不服從與懲罰的關系,就是刑法。

除了這三種法律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種:這種法律既不鐫刻在大理石上,也不鐫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心里,只有它是國家真正的憲法。它每天都將獲得新的力量;在其他法律行將衰亡失效的時候,它可以使法律獲得新生或取代它們。它能使一個國家的人民保持他們的創新精神,用習慣的力量不知不覺的去取代權威的力量。這里所說的是公眾的輿論。

盧梭從五十歲開始流亡國外,直至1778年六十六歲去世逮捕令仍然沒有撤銷。但是,法國大革命勝利后,1794年法國國民公會重置棺木,將盧梭移入巴黎先賢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本來文章標題不是這個,但細思極恐,2016馬上就要翻篇了,所以想和大家聊聊,你現在如何了,我們在評論區見! 1 近...
    迎刃閱讀 1,087評論 6 19
  • 第七章 UINavigationController 一、UINavigationController 二、UIN...
    孤城99閱讀 308評論 0 0
  • 我的媽媽這種題目應該是小學作文題,我估計也曾經寫過,但記不清了。現在重新再寫,肯定想法,視角與過去大不相同。關于媽...
    Luckymay閱讀 192評論 0 1
  • 1安裝zookeeper插件 2配置zookeeper連接信息 3開始管理zookeeper
    壹點零閱讀 3,454評論 0 1
  • 午后,小院里一片沉寂,似乎萬事萬物都在這個時間段進入了午休狀態。太陽它正當值,為了顯示自己的勤勉,它不遺余力。路兩...
    疏林紅葉閱讀 377評論 3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