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本文主要內容:概述《攻殼機動隊》和自己觀看后的感受。
- 適宜人群:所有人,尤其是想在4月7日之后去看電影的人。
4月7日,一部來自好萊塢的大片《攻殼機動隊》就要上映了。此前我就聽說過這個作品,便想著在電影上映以前,好好了解一下這部作品。可謂「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在我瀏覽完這部作品的梗概之后,產生了由內而外的崇敬之感,內心甚是震撼。
中文譯名《攻殼機動隊》,英文原名是《Ghost in the shell》,是由日本作者士郎正宗在1989年-1997年之間創作的漫畫。整個作品的主題是科幻,風格是賽博朋克,講述的是防暴警察在未來執行任務的故事。
在95年和04年,著名日本導演押井守,將漫畫翻拍成動畫電影,其中95年的電影是依照漫畫劇情,而04年的則是改編。此外還有動畫電視劇(TV版本)等作品,但我今天主要想講電影版本,所以在此不提,有興趣的人可以搜索一下。
林林總總的說了一通,是為了給大家一個整體的印象。再來,我主要想說說,95年、04年和17年的這三部電影。
和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一樣,《攻》的電影也呈現出兩極分化及其嚴重的情況。一些人因為電影情節晦澀難懂,從而把它打入冷宮,但多數人視其為瑰寶。我認為,這部作品的魅力,主要有以下方面:
- 跨越時代的理念
- 未來框架下的哲學思考
- 導演的個人風格
- 等等
跨越時代的理念##
最近讀完了《未來簡史》,書中描繪的充滿信息的未來世界還縈繞在耳畔。《攻》在95年,也就是22年以前,就有了對未來世界的構想,這種構想雖屬于科幻領域,但卻貼近現實。
作品中構想的未來,有一種叫「義體」的存在,翻譯過來就是「機械身體」。人死后,人的信息和記憶可以裝載到義體中,而成為很像人的機器人。主角就是一位義體女性,名字是「草薙素子」,擁有很強的活動能力和黑客能力,可以輕松的侵入對方的機器。
現在,信息網絡已經變得稀松平常。《攻》卻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對于現在的社會情況進行了預測和分析。而在電視劇版本(TV版本),《攻》不僅討論了,信息公開化以后遭受的困境,而在第二部,更是直接指向現在正火熱的難民問題。其跨時代性令人驚詫。
未來框架下的哲學思考##
在漫畫中,哲學的思考其實并沒有那么嚴肅,而到了電影版本,由于電影導演的個人風格,一下子就將整部作品的格調提高了一個檔次。科幻作品的好處,就是可以通過搭建理想社會情況,進行對于哲學的假象。
《攻》討論的哲學核心是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身心二元論的主要觀點,是人的「肉體」和「心靈」是分離的。電影中,肉體是義體,而心靈被稱之為「Ghost」,這恰好迎合了這部作品的英文標題《Ghost in the Shell》(靈魂在軀殼中)。主角素子出場就失去了自己的身體,她的靈魂被安置在了義體之中。95年的電影,講述的就是她對于自己是否還是人,做出的思考。
一個人,只有肉身,人們不會稱它為人,而只有靈魂呢?這樣的存還是不是人呢?在95年版本的劇情,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答。
提一句更有趣的,在95年的劇情中,出現了一位叫「傀儡師」的黑客。傀儡師不是人,是所有信息靈魂的集合體產物,最終產生了個人意識。一個是有體但對自己的靈魂有著懷疑的素子,還有一個是無體但對自己的靈魂有著存在信念的傀儡師,兩人一拍即合。在影片的結局,兩人合為一體,成為了《攻》世界中的「神」。而它的存在,也是粉絲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
導演的個人風格##
如果只有漫畫,那么這部作品可能永遠被掩埋。正因為電影版的出現,讓《攻》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從而名噪一時。
原作的話題雖然沉重,但整體的風格還算是比較輕快的。劇情中還是不是穿插著人物相互的調侃。而到電影版里面,這些幽默的元素全部被導演砍掉,成為了嚴肅的科幻系列。
整部作品的風格是「賽博朋克」,就好像我們熟悉的「巴洛克」或「洛可可」一樣,這種風格大部分會出現在科幻作品中。順帶一提,《黑客帝國系列》(1998年)的導演就是《攻》的狂熱粉絲。在電影中,就曾借鑒過95年《攻》的場景,而《黑》也同樣是賽博朋克風格的代表。
還有值得一提的,電影的配樂由日本的音樂家川井憲次作曲。我們知道的,《葉問2》和《葉問3》的配樂,就是他的作品。在《攻》中,充滿神性的配樂《傀儡謠》,給片子畫龍點睛。《傀儡謠》的風格取自于我國唐代的「鬼音」,后流傳到日本,現在我國已經失傳。
「鬼音」是模仿亡魂、幽靈哀嘆的古老 ... 由女子模仿鬼泣之聲,在沒有伴奏地寂靜夜晚,不加伴音的清唱。————百度百科
尾聲##
在4月7日上映的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多向95年04年借鑒的痕跡。為了迎合大眾市場,在電影劇情上,想必會做出很大的妥協。雖然這會犧牲小眾的核心群體,但是能夠吸引來更多的非核心群體,也算是這部新電影的功勞。
有時間的朋友,就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