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善友教授的課上,教授多次以優步、特斯拉、IPhone作為顛覆式創新的例證。但顛覆式創新理論的發明者——克里斯坦森并不這么認為。在2015年12月的《哈佛商業評論》上,克里斯坦森專門撰文《什么是顛覆式創新》,反對濫用“顛覆式創新”的概念,明確指出優步、特斯拉、IPhone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顛覆式創新。
克里斯坦森的定義
克里斯坦森澄清了顛覆式創新的核心特征:顛覆式創新,是從低端市場或新市場起步的。也就是說,一開始的產品或服務是不能滿足主流用戶的需求。
優步以及滴滴的服務,一上來就針對的是本來就打車的人。而不是針對原來打不起車(低端市場)或不打車的人(新市場)。只不過,優步的興起,是正面沖擊了出租車公司的生意,所以才會在全球各地引起出租車公司和司機的反對。
特斯拉,針對的也是原來市場的主流客戶,而且還是高端的豪車客戶。
IPhone,針對的也是一樣,它既沒有讓用不起手機的人用手機,也沒有擴大手機的用戶群。
李善友的定義
善友教授把顛覆式創新定義為:價值網的改變,技術曲線的轉換。“判斷顛覆式創新唯一的標準:否有新的價值網”。而“價值網”的定義是“技術滿足需求的組合”。也就是說,教授認為,當技術滿足需求的組合發生變化時,顛覆式創新發生了。
在《創新者的窘境》中,克里斯坦森確實也提到了,在顛覆式創新中,價值網發生了變化。但在克氏并沒有像善友教授那樣,將其作為判斷顛覆式創新的唯一標準??死锼固股瓘娬{:“顛覆式創新”這個名詞其實有些誤導性,因為它常被理解為處于某一固定階段的產品或者服務,而事實上,這個名詞所指的應該是產品或服務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說,顛覆式創新是一套打法,而非特指產品或服務本身。
那么,按照克氏的理論,判斷是否顛覆式創新的標準是,是否符合《創新者的窘境》中提到的打法——從低端市場或新市場起步。一開始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并不高,但持續提升。最終占領主流市場。這也是克里斯坦森在《什么是顛覆式創新》一文中著重強調的。
用我們熟悉的語言來表達,這種打法就是“農村包圍城市”。好處是,避開了和市場領先者的正面沖突,在引起他們警覺之前,新進者有足夠多的時間和空間來打磨產品、積蓄力量。
如果說顛覆式創新指的是一種打法,而不是產品或服務本身。那么,同一種產品或服務,既可以是顛覆式創新的打法,也可以不是。以電動汽車為例,克里斯坦森專門在《創新者的窘境》中用一整章的篇幅來為一個虛擬的電動汽車項目設計了顛覆式創新的打法。但在《什么是顛覆式創新》一文中,他認為特斯拉并不是顛覆式創新的打法。
為什么要把概念摳的這么細
就對“顛覆式創新”的定義本身來說,善友教授比克里斯坦森的更寬泛。教授把所有發生價值網改變的創新都認為是顛覆式創新,而克氏的定義更嚴格。除了發生價值網的改變,而且規定了這種改變實施的路徑——必須是從邊緣(低端市場和新市場)開始進攻。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要把概念摳的這么細呢?
因為嚴格的定義,是精確推演的前提。顛覆式創業理論最重要的推理是對不同打法成功率的總結和預測。在克里斯坦森對磁盤行業進行的研究表明,當新進者以延續性創新的姿態切入行業的時候,僅有6%的概率獲得成功。這個數據對企業家、創業者是足夠的警示。但如果概念放寬了,其結論也一定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