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積極心理學≠心靈雞湯。這還得從【情緒理論】說起……
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里,很多學者包括馮特、詹姆斯等都認為,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是一體的兩個面。但積極心理學創始人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研究發現,原來它們是相對獨立的,對應兩套相對不同的生理機制:
1、以交感神經系統為主導的消極情緒系統:當個體處在危險狀態的時候,迅速調動大量的生理資源,作出“戰”或“逃”的應對策略;
2、以副交感神經系統為主導的積極情緒系統:當個體處在安全的環境下時,提升包容性和創造力,擴展了智力、身體和社會的資源,增加個體在威脅或機會來臨時可動用的貯備。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下面二個結論:
1、啟動哪個情緒系統是以個體的【認知判斷】為基礎的。因此,認為積極心理學就是整天“正能量”“打雞血”的觀點是不全面的。
2、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是天生悲觀主義的動物。在漫長的進化史中,不管是叢林法則,還是戰爭年代,人類時刻面臨生存的考驗。消極情緒能讓個體更有效地避開危險,而使種族延續下來。相比,那些整天樂呵呵、整天在網上講段子的人,可能都被大風大浪卷走了。因而,現在還活著的我們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祖先消極的基因。
那么,請搶答,我們需要強調積極心理學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認知判斷告訴我們,當下世界的主旋律是和平。如果個體滿足了馬老濕(Abraham H.? Maslow)所說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那么,他應該努力去尋求歸屬、自尊和自我現實。當然,這并不是否定消極情緒的功能。相反,作為自由的個體,應該是根據自身的現實,去啟動不同的情緒并應對相應的處境。然而,人本身就是不自由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過去決定的。另一方面,由于進化的原因(300萬歷史的慣性),自我會習慣性地放大痛苦和恐懼。那么,為了抵消進化的滯后性,個體應該有意識地放大快樂和幸福。感恩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Emmons(2003)等人的研究表明,感恩可以提升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而且有效性是最持久的(Froh,2007)。
因此,我們不能“順其自然”,因為順其自然就順到消極情緒的坑里面去了。在對待情緒這件事情上,就現實而就,個體應該采取有效的手段來強化積極情緒。最后,附上《圣經·創世紀》的幾段記載,主,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