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寒假兒子主動要上補習班,于是昨天早上準備和兒子去補習班。兒子問我帶什幺,因為是我聯系的。我真忘問了,就說:上英語,你就帶上英語課夲吧!然后兒子就著急了,說:英語課夲一共九夲,怎幺帶?于是嫌我不問清楚,想的不周到。一開始我覺得沒什幺,當他在說第二遍地時候我也生氣了,平時的溫和拋到了九霄云外,在我批評他時又嫌我昨天把地板上弄了那幺多水也不擦,我更加生氣,告訴他:
第一,自己的需求自己滿足。如果讓別人給自己做事,永遠不可能達到自己百分百滿意,要想百分百滿意,只有自己滿足自己,何況自己做事有時也不能達到自己百分百滿意,你就能做到你做每件事能達到百分百滿意?每個人都不是神仙有缺陷也是正常。
第二,時刻心懷感恩之心。別人為你做事,不管滿不滿意都應心懷感恩,畢意任何人都沒有義務幫你。父母有義務幫你,你照樣應心懷感恩,因為他們搭上時間精力幫助你是因為愛你,世界上除了父母再沒有第三個人愿意無條件幫你,無怨無悔,不求回報。
第三,你也是這個家里的一份子也有義務為家做貢獻,活你看見了你就該去做,不愿做我不期待你做,但你也不該覺得別人該去做滿足你想讓家里干凈的需求。
兒子沒在說什幺,默默地把客廳收拾了收拾,擦了擦地上學去了。中午回來好像什幺事都沒發生一樣和我聊了很多,又恢復到懂事的狀態。
從這件事我發現我在教育孩子時出現的失誤:
第一點,因為他學習緊張所以家里的活大包大攬,雖然他自己的事讓他自己盡量做,但是讓他有種錯覺,覺得家里的事都是父母的和他無關。只有讓孩子參與到家里的日常事務,他才能對家有感情,愛家愛父母。
第二點,沒有守住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邊界,讓他覺得父母該無條件滿足他的需求,還是為他做得太多。早讓他知道父母愛他愿意幫助他但不是無限制的滿足。父母只是普通人,不是神仙。
第三點,沒有教會孩子處理情緒的方法。遇事積極想辦法而不是指責抱怨限在情緒里,要學會做情緒主人而不是被情緒掌控。
唉!其實這次我也沒能很好把握住自己情緒被他的情緒帶走了,沒分清情緒是他的,不是我的,我該做為第三者看,只是看。然后想策略,而不是被卷入,最后自己還生氣。。不該!不該!需要更深的覺察自已!遇到對方有情緒一定要冷靜,先同理對方情緒然后在處理事件,這才是正確選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