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起,蒲公英隨之飄蕩。其花語之一為,不能停留的愛。這于自卑者,又何其相似啊。
我希望有人喜歡我,又怕別人喜歡我。
我很怕我喜歡的人恰好喜歡我。我怕戀愛,怕你說,我們一起旅游吧,可我的家境不允許;怕你請我吃飯?zhí)F,以后分手了我心里會很歉意。怕你了解我的家境后會同情我,而自卑的人是最抗拒別人的同情。
我說我喜歡自由瀟灑,喜歡一個人逍遙快活,其實是害怕失望,害怕承擔責任,害怕自己會更累,更敏感,也害怕讓我喜歡的人難過。
與其深入相處后分開彼此更難過,不如止步于兩個人的淺淺之交。
我總說每個人在他人的人生中都只是過客,我也很樂意去踐行這種“過客”理論,得不到不強求,錯過了就罷了。
自卑的人,對于喜歡的人,都不敢直接說,可是又忍不住的話,就會用QQ的悄悄話找他聊天。當他煩心時,送上一句開導;當他心情好時,便不去打擾。
我容易隔著屏幕對別人產(chǎn)生好感,可一到現(xiàn)實就慫了。
上個暑假和學長悄悄話聊了許久,興趣,價值觀,生活習慣都有相似之處,也很聊得來,可當,學長問我真名,以及發(fā)照片時,我就慫了。以后更是不敢找他聊天了。
自卑的人似乎很容易對一個人產(chǎn)生好感,但又會不希望自己喜歡上一個人,于是便會去在意他的缺點,然后告訴自己,我其實沒那么喜歡他,久而久之,曾經(jīng)心動的他,后來不過視作常人對待。
自卑的人,對于別人對自己的好,總會有種不安,覺得這些好都是有代價的,遲早都是要還的,因而不愿別人對自己太好,怕心里感到虧欠。于是,她們索性也就不對他人付出太多的好,不愿與人太多交往,更多獨來獨往,他們外表看上去高傲冷漠,其實內(nèi)心孤獨的要死。
一次,我對爸媽說,“我以后不想結(jié)婚,覺得一個人挺好的,我就和你們住一起,還可以省錢。” 爸媽沒有說什么,只當是孩子的玩笑話吧。
其實,這不是真實的想法,我眼看著媽媽對爸爸嘮叨了這么多年買房的事,覺得整個家庭都陷于買房的巨大壓力之下,可事實是,日益高漲的房價,和父母微薄的薪水,買房根本是杯水車薪。
所以,我知道自己的家庭情況,沒房沒車沒錢,哪里敢去奢望美滿的愛情與婚姻,我根本就沒有底氣。
上大學來,慢慢接受和正視一個觀點,因為家境不好,我很自卑。小時候父母時常的爭吵,與爺爺奶奶的矛盾,讓我很沒有安全感,家里一直搬家,租房被拆遷,再搬家,動蕩不安定的生活讓我對未來很畏懼,讓我變得謹小慎微,對每一次的選擇都會思慮良久。
回想初高中時,與朋友相處很難深入,很少到死黨的那種關系,關系也是偏階段性的,上了高中,初中的同學接觸的就少了,如今大學,城市各異,接觸便少之又少。我其實很怕以前的好友,尤其是家境較好的同學,來我的城市找我玩,我怕玩的太好,負擔不起,可玩的馬虎,又覺得沒能盡到地主之誼,怕虧待了對方。
這種不安全感,不僅在我的人際交往中,即使在寫作時,也會如此。不知道為什么,明明想寫的很多,可是總找不到一張有安全感的紙。我想,我可能需要一個書包,一把密碼鎖,寫完的稿子,放進包里,鎖好,只許自己一人獨看。
寢室里每晚睡覺前,總是會察看是否鎖好門窗,這才安心上床入睡。每次出門前總會叮囑她們不要太晚回來,可能有壞人,可能會發(fā)生什么什么。室友總是半帶開玩笑的說,“我懷疑你有被害妄想癥誒”。
是啊,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這樣的呢?之前去問了心理老師,得出的結(jié)論是,可能是有一位很沒有安全感的媽媽吧,恩,的確,外面出門很多壞人,媽媽一直在我耳邊從小嘮叨到大。可能耳濡目染,我也傳染上了媽媽的焦慮和不安定吧。
上周的《奇葩說》里,胡漸彪說
我之所以單到今天,我一定有一個內(nèi)心不愿割舍的標準。我堅持的標準,是我需要一個能夠真正包容我過去經(jīng)歷的人。需要有一個人能夠真正由衷接受和懂我。
一個人能接受你的過去,甚至感同身受,那他才能理解現(xiàn)在的你,從而包容你的小缺點,因為他知道,那是你和過去的不開心做抵抗留下的小小痕跡。
我想,可能直到我經(jīng)濟獨立,父母生活安樂,我才有勇氣去談戀愛,去追求與接受愛情。
在此以前,單身或許是對自己,對他,都是更好的保護。
常有畢業(yè)生給大學生寄語,大學一定要談次戀愛,那可能是最后一段不帶有功利的單純的愛情了。這句話于我每每聽及,總是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