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掌握了真正的秘密

世界上有兩種秘密,一種是關于人的,一種是關于自然的。兩種秘密都是需要不斷探索才能發現。所有成功的企業都是基于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創立。關于自然的秘密比如愛迪生發明電燈,創立了偉大的通用電氣公司。關于人的秘密比如"張勇"發現了餐飲業需要像家一樣的服務創立了"海底撈"。

關于海底撈的各種服務的故事,段子廣為流傳。之所以會流傳開來,有其必然的道理。它發現了這個社會的秘密并將其做為一種服務提供給社會。只是讓我佩服的是,海底撈連危機公關都能做的這么漂亮,甚至是另一種表現形式的“產品。

前兩天,海底撈在北京勁松店、北京太陽宮店爆發出食品衛生安全事件,但僅僅爆發3小時后,海底撈就發表了致歉信。2個多小時后,它又對這一危機發布了7條處理通報。上午,海底撈淪陷;下午,海底撈逆襲。

有人將海底撈的反應歸納為三個詞:這鍋我背、這錯我改、員工我養。海底撈的致歉聲明中,我們看不到其他一些公司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作風。


首先,他們沒有按照慣例,將事發的概率范圍盡可能縮小,反而承認,“每個月我公司也會處理類似的食品安全事件”。

接下來,海底撈進一步表示,往常該類事件的處理結果會公告于眾,消者們可以通過其官網或者微信平臺對此進行查證——為自己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找證據。

“我們感謝媒體和公眾對海底撈火鍋的監督并指出我們工作上的漏洞,這暴露了我們的管理出現了問題。”

公眾無法容忍價值觀錯誤,而管理可以補救的。換句話說,海底撈強調他們一直在堅守社會責任的底線,而對于管理漏洞深表自責。海底撈的致歉信是有亮點的危機公關稿件——給予讀者正面的主觀感受。

“相關責任人”紛紛浮出水面

“區別危機公關和危機管理方法之一,就在行動承諾。”一切沒有行動承諾的表態,至多是漂亮的危機公關,而能夠經得起檢驗的危機管理一般包含下面的具體行動陳述:

“我們已經發現的問題有……”

“我們正采取的行動是……”

“我們還將落實……”

“檢驗上述行動的時間節點在……”

“如果沒有做到,我們承諾的懲罰為……”

海底撈在最短的時間內,已經在處理通報中出臺了一些具體的行動陳述:


1, 聘請第三方公司,對下水道、屋頂等各個衛生死角排查除鼠。

2,與第三方蟲害治理公司從新技術的運用、到門店設計等方向研究整改措施。

3, 公布一系列整改措施的具體負責人的職位、姓名甚至聯系電話:網絡化監控——公司總經理楊小麗、監督意見聯系人——副總經理楊斌、海外門店責任人——公司董事茍逸群、袁華強……

這些細節的公布,不僅使傳說中的“相關負責人”瞬間透明,呼應了下文中“主要責任由公司董事會承擔”的表述,還用新科技解決了消費者無法監督的疑慮,讓一場浮于表面的“危機公關”變為有跡可循的“公關管理”。


我們來理清一下海底撈掌握的秘密:

1. 很多粉絲擔心消費者再也不敢去吃海底撈,實際上需要擔心的事情并不在這個維度上,因為海底撈并不是一家將核心競爭力定位在“吃”上的餐飲企業。

只要留心觀察就不難發現,每次海底撈出現在社交網絡上姿態,要么是“服務員多么貼心地服務”,要么是“甩面小哥的舞姿有多么妖嬈”——想想海底撈在川渝地區的鄙視鏈定位,你就理解海底撈粉絲們并不會在乎“吃得如何”。

2. 順著上面的邏輯說,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在于他們傳遞出來的“價值觀”,即關懷、額外的關懷、洞察到難言之隱的關懷。

因此,與其說海底撈的“道歉聲明”是負面新聞曝光后迫不得已的危機公關,倒不如說是另一種表現形式的“產品”——“承認、道歉、改正”三步走,這個邏輯滿足了粉絲們對于海底撈的一切定義。

借用格力的一句廣告詞,海底撈掌握核心秘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