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是我買給3歲女兒涵涵的書。當時涵涵在很多事情上讓我覺得她非常膽小,充滿畏懼。比如她不敢去跟不認識的姐姐借玩具,或者不敢從高高的滑梯上滑下來……我喜歡把她跟同齡的孩子比較,固執地以為別的孩子會的敢做的她也應該做到。
我翻開了這本美國作家伯納德.韋伯寫給孩子的精美繪本,當我開始讀的時候,我突然被它的文字深深吸引。我一頭栽進去,仿佛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
“勇氣,是你有兩塊糖,卻能留下一塊到第二天;勇氣,是和別人吵架后你先去講和;勇氣,是讓陌生人給你洗洗刷刷;勇氣,是改掉壞習慣;勇氣,是再來一次;勇氣,是知道還有高山,就一定要去征服;勇氣,是堅持自己的夢想”。“勇氣,是必要時說聲再見;勇氣,是我們相互給予的東西”……
每當我讀出一個句子時,我的腦海里就浮現出一幅畫面……
那一次,我們在醫院,涵涵感冒了必須要打針。可想而知,她對打針這件事會有多恐懼!如果生拉硬拽,強行給她打針肯定會讓她更害怕。我決定先給她做一下思想工作。
“涵涵,你怕打針對不對?”
“對”
“媽媽也怕打針”
她不敢相信地看著我。
“別的小朋友也怕打針,跟你一樣。”
聽到這句話,她有點放松了。
“害怕打針其實是怕疼。不管是大人還是小朋友都怕疼,但是打針的這種疼是可以忍受的。如果你覺得疼,你就哭出來,好不好?但是媽媽希望你能勇敢一點,堅持住!”
她點點頭,自己主動把手伸給護士,并說“護士阿姨,你幫我輕點打,我會忍住的”。當護士把針頭推進她的小手時,她的小手攥得更緊了,眉頭微微皺了皺,但是這次她沒哭,也沒有把手縮回來。我如釋重負!
“媽媽,我很勇敢吧?”她得意地看著我。
“對,非常勇敢!”
讓我吃驚的是,從此之后,對于打針這類事情她不再害怕,甚至還給幼兒園的小朋友介紹克服打針恐懼的經驗。
孩子的潛能無限大,他們的勇敢往往能超出大人的想象。而作為“大人”的我,在孩子面前顯得多么自大和固執!
大人往往對孩子有諸多要求,例如把東西收拾干凈,或者去學他不怎么感興趣的鋼琴,或者不準孩子吃巧克力……我們內心的潛臺詞是我是為他好,我希望他成為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然而有時候我們卻忽略了每個孩子也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忽略了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有不同的心理。作為大人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有自己的長短處,每個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會有自己畏懼的東西。
當我一句一句念出這些字,我發現其實這不是給孩子的書,而是給我自己的書。我發現我低估了孩子的潛能,也狹隘地理解了“勇氣”這個詞。
什么是勇氣?勇氣是克制力,勇氣是寬容,勇氣是信任,勇氣是謙卑,勇氣是毅力,勇氣是恒心,勇氣是感恩,勇氣是內心充滿的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愛。
然而曾幾何時,我們卻丟掉了勇氣。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我們曾經收留過一條流浪狗,并給它一個家。然而長大后,我們卻不敢攙扶一個顫顫巍巍過馬路的老人;當我們還是學生時,我們花了整整一個下午去尋找戀人最喜歡的漫畫,希望他能原諒我的過失。然而結婚后,我們卻冷戰數天,希望對方給自己認錯;當我們還青春年少,我們滿懷夢想,充滿激情,為了理想仗劍走天涯。然而當我們略顯滄桑,腳踩一地雞毛,穿梭于都市橫流時,我們忙于購買華麗的衣袍,去遮掩滿身的跳蚤。我們總是走著走著,就忘記了當時為什么出發?我們每天長大著,打扮著,就忘記了自己原來的模樣。當我們內心失掉了童真,我們的勇敢其實遠不如一個孩子。
所以當我讀這本書時,我慶幸我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因為她,我發現了丟掉的自己,我認識了勇氣的真正的涵義。孩子就是一個榜樣,她看起來柔柔的,弱不禁風,像一朵蒲公英,然而蒲公英不也是堅強勇敢的嗎?它柔弱,容易被風帶走,卻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在哪兒都能生根開花,它落到哪,哪里就是它的家。它所到的地方,都給人帶來美麗的風景。這正是勇敢的魅力!
就如書中所說,“勇氣有很多種,有的令人敬畏,有的平平常常……總之,不管哪一種,勇氣就是勇氣。”
只要心中有愛,保持純真,不忘初心,我們就是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