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是一個廣泛而深邃的話題。在藏三年,我對此有些不一樣的理解,從藏族的喪葬習俗天葬到《西藏生死書》、《西藏度亡經》等給我感觸良多,但每每都不愿談論這一話題。
這幾天,從聽到一個年僅22歲生命消逝的消息,到參與吊唁、慰問家屬,心情一直是沉重而又平靜的。這是一個兩代人父援藏子戍邊的家庭,正是應了那句話“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對此,我個人向這個家庭致以最崇高的敬禮!
記得第一次親密接觸死亡,是2002年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那是隔壁辦公室的一位超級胖的大叔。由于沒有工作上的絲毫往來,我們平時就只是點頭打個招呼,也不怎么熟。一天我從洗手間回辦公室,路過隔壁,從半掩著的門看到那個超胖的大叔躺在地上。
當時都不敢靠前,飛快跑到綜合辦去叫人。后來,急救車拉走了大叔,再后來聽說大叔離世了,就再也沒有見過那位大叔了。那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敢去那個洗手間,而是跑到下一層的洗手間去。
此次親密接觸死亡,我的心情不再害怕,不再悲痛,因為我深刻理解了生與死是人的必然過程。世界上,所有人出生時,就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來臨。人們懼怕死亡,回避死亡,但沒有一個人可以逃脫死亡。
目前,人在死亡之后沒有任何科學解釋,西方的諸多學者,從哲學、宗教、醫學等多角度的立場進行過一些探討。這里,我不想用自己有限的佛法認知來加以闡釋。我今天要啰嗦的是死亡即將且必然來臨、或已經成為事實之后,身邊的親友如何對待死亡。
在死亡即將且必然來臨時,藏族人們更為重視臨終關懷。藏傳佛教中的臨終關懷,“是指社會各階層對臨終病人、家屬所提供的全面的生理、心理、社會的支持和照顧,它以提高臨終者臨終階段的質量為宗旨”。臨終關懷是讓臨終者正確面對死亡、不恐懼;讓家屬引導亡靈投生,不悲痛。
當人們臨終時,自然會表現出否認、憤怒、失望、接受等幾個心理過程。作為家人和朋友,要幫助臨終者確立生死輪回的信念——死不是人的終結,是開啟來世的鑰匙,就此而言,死也是人的權利和責任;然后用悅耳的歌聲驅散臨終者的恐懼,用優美的詞藻來贊美臨終者的生平,闡明其來世定將輪回得好;最后讓其放下恐懼,用平靜、自然、喜悅的心情迎接死亡的到來,把死當成迎接新生必須經過的短暫的幻影,是度過中陰(死亡到投生的中間過程)、獲得好的轉生的重要環節。
當人死亡之后,家屬也不能悲痛以免讓亡者有牽掛而遲遲不得轉生,應該把悲痛轉化為對死者的美好祝愿。既然死亡已成為家屬必須接受的事實,又何嘗不做些努力讓死者盡快順利投生,要清楚中陰才是輪回中最孤獨、最徘徊的階段。
這里很簡短的幾段文字里,其實是有較強實際意義的,或者說帶有一定功利性。對不信佛法的人來說,在科學無法排解臨終者的恐懼、亡者家屬的悲痛時,何不借用佛法臨時進行排解。我想即便如此,佛祖也是不會怪罪的。
盡管死亡必然到來,但生也是人的權利和責任。我們需要在出生與死亡之間珍惜人生,珍惜生活,珍惜感情。活要活出精彩,死要死得坦然!